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但许多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存在不少误区,导致降压效果不理想。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近3亿人,每年新发高血压患者约2亿人。有专家表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够,治疗依从性不高。目前我国的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除这五类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降压药。这些降压药的作用和副作用各有不同。
一、降压药越贵越好
很多人认为,降压药越贵越好,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一般来说,一种降压药是否有效果,关键在于它能不能有效控制血压。降压药的种类很多,每个品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普利类降压药、沙坦类降压药、洛尔类降压药和利尿剂等效果比较好。比如,普利类药物能有效控制血压,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沙坦类药物的降压作用比较强,同时不会引起血糖升高,适用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洛尔类降压药主要作用是降低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
如果患者存在冠心病、心力衰竭、肾病等疾病,则应该选择降压效果较强的药物;如果患者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心衰患者,则应该选择降压作用较强的药物。但要注意的是,每种降压药都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比如普利类药物不适合长期使用,否则会引起咳嗽等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降压药时要考虑到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差异等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降压药是“一药多吃”或“一药多效”:比如普利类药物可降低血压、利尿等作用;沙坦类药物可降低血压、保护肾脏等。
二、分次或加量服药
药物在体内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后才能发挥最大的疗效。如果分次服用药物,会使血药浓度不够,达不到正常范围,血压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会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如果一次服用了大量药物,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药物排出体外,药物就会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只吃一种降压药,药效不够
一位患者长期服用一种降压药,效果很好,但医生认为这种效果不能持续。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很复杂,血压的波动也有规律,单一用药不能完全控制血压。如果患者只服用一种降压药,就无法有效控制血压,也会增加对肾脏、心脏等器官的损害。因此,医生建议患者至少服用2种降压药,才能保证控制血压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目前比较常用的降压药物有:1.地平类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缓释片)、非洛地平等;2.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3.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缓释片)等;4.β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
四、自行停药或换药
部分患者在血压控制得很好时,自行停药或换药,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血压是有波动的,即使在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得很好,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波动,血压会再次升高。
另外,也有不少患者因种种原因需换药,但在这个过程中又不能正确把握剂量。事实上,大多数患者需要更换不同的降压药物种类或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如果盲目更换降压药种类,往往会导致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并引发新的心血管并发症。有些患者因担心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而自行停药或换药,这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服药期间要定期监测血压水平、血糖、血脂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或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用药方案。
(作者单位系大连市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