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人间麦秸草

綦德周

版次:03  2024年06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经过一冬的寒浸和孕育,小麦迎来了辉煌时刻,等待收获。如今麦收,与以前大不相同,等各种收割机开进麦田,瞬间,株株小麦便粉身碎骨,饱满麦粒被装进了袋子,麦秸成了碎草。

麦秸草很平常,不起眼,没有张扬的个性,但在农家人眼里它可是块“宝”,与它有着特殊情结。

麦秸草用途多得很。70年代,那时麦收都是靠人工用镰刀一刀一刀地把成熟小麦割倒,然后,捆成捆,用牛马车拉回生产队的大场院,后来实行责任制后,就运到自己家小场院。农人们看着满场院东倒西歪的麦秸草,心里荡漾着浪花,筹划怎么利用好它们。接着,粗的一堆,细的一堆;高的一起,矮的一起,各种麦秸草按用途捆绑堆积起来。

无子无女的三奶奶正在用扩草刀子把挑选的麦秸草扩开,一根根小米粒粗的麦秸草被扩成扁条,经干净水浸泡后,用一块毛巾包好,往腋下一塞,夹紧,双手就开始掐起扩草的麦秸草辫。这是一种细活,全凭功夫熬出来的,两只手六根手指不停地编织,得好几天才能掐出一块辫子。麦秸草辫子一块能卖七八毛钱。还有一种不扩草的麦秸草辫,名叫“筛子”,一块能卖一元三角钱。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有吸引力的,让多少家庭为之倾慕。三奶奶就是靠着双手掐的麦秸草辫的收入保证家里油盐酱醋四季不缺,让三爷爷的穿戴也是得体出得去门。

那时,麦秸草辫是农家的一道风景,基本家家户户都在掐辫子,图的就是挣个平常零花钱。没钱给孩子添衣买鞋的,赶紧掐两块辫子;买张铁锨钱不凑手了,女人点着煤油灯在熬夜掐辫子;孩子想买辆自行车,母亲埋头掐辫子攒钱吧……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月圆月缺,小煤油灯下有多少双芊芊细手不停地在重复着一续一折一垒一捏这个动作。月明星稀,热炕头上,幼小的儿女早日进入梦的世界,丈夫白天被农活累得也鼾声阵阵,唯独不知苦累的女人在煤油灯见证下让麦秸草辫一寸寸变长再变长,因为自己知道,那是家里的希望,那是农家的和谐,那是家庭幸福的桥梁。

麦秸草除了用于掐辫子,还可以编织其它草织品。像茶垫、坐垫、提篮、挎篓等等,当地许多草织品都是以麦秸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因此,农家把麦秸草称作“金贵草”。 那个百十户的小村,就是靠女人掐草辫,编织草织品买上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等。

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农村,房顶大多是用麦秸草披盖。用麦秸草披屋可是农家一年的大事。农家要根据自家草房间数、面积提前准备麦秸草,一年攒不够两年。麦秸草准备好后,就请来匠人披屋。屋顶上匠人拿着披耙,抹着泥浆,把一捆捆蘸湿的麦秸草利落地放下,然后用披耙“啪啪啪”拍上几下找平……金黄色的麦秸草好像一种颜料正在绘制着水彩画。从远处看,如同瑞云降临,美观吉祥。一上午,农家老屋披上了新衣裳,主人看着,心里倍感踏实,这麦秸草披盖的屋冬暖夏凉,经济实惠、耐用。

麦秸草没有狗尾巴草那种芬芳,骨子里却蕴涵着一股幽香,就是这种特性成就了自己不失为一种牛、驴、骡、马等牲畜的好饲料。

小麦与农人早已融合在一起。要不,好多现象无法解释,譬如,用麦秸草烤的青鳞鱼味美浓郁;用麦秸草起火,把鏊子烧热,烙的大饼脆甜香嫩;蒸年糕、蒸馒头农家都是用麦秸草代替蒸饭布,说是这样蒸的馒头松软白嫩,弹性好,有嚼头;农家新盘的大土炕启用时都要在上面铺上一层麦秸草,能保证冬暖夏凉;结婚新房必须在高粱秸炕席的下面铺上一层最新的麦秸草,说是能保证夫妻恩爱,早生贵子;除夕夜,农家正屋大厅更要撒上一些麦秸草和豆秸,预示新一年日子会顺顺当当,如意吉祥……

一株小麦自愿舍去头颅变成一棵草,这棵草带着淡香变着法儿让农家人喜爱!只要需要,自己便无怨无悔、粉身碎骨,流芳于世。

其实,“麦秸草”就是那些庄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