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融合,激活基层治理“源动力”

本报记者 何婷婷 本报通讯员 蔡莹莹

版次:01  2024年06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3年6月,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治东社区网格员发现辖区一家火锅店将10余个液化气罐堆放在居民楼下,没有任何安全设施,风险隐患较大。网格员立即通过“e治理”系统“警网融合”模块进行报送,社区民警快速上门工作,责令火锅店立即整改、消除隐患,并向工作人员宣传安全知识。

八公山区以治东社区为试点,在全区开展“警网融合+”基层治理工作,让“资源在网格内整合、问题在网格内解决、服务在网格内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八公山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机制保障,搭建治理平台,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城乡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2024年,八公山区获评2023年度安徽省平安建设优秀区。

健全机制保障,筑牢基层社会治理主阵地

八公山区探索党建融合,建强区级“指挥部”,夯实镇街“调度站”,打造社区“桥头堡”,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层级清晰、一体推进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该区成立由区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每季度专题研究平安建设工作,压实责任。落实镇(街道)政法委员专职化,实现“党管政法”向基层延伸,建立政法委员统筹政法资源机制,出台加强镇街综治中心与法院对接联系制度,定期召集基层“两所一庭一站”研判会商,实现平安联创、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此外,把平安建设与基层党建深入融合,该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采取“1+N”组团共建模式与社区结对,将党组织链条由社区延伸到各小区(网格),打通服务党员群众的“最后一米”。

搭建治理平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紧盯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八公山区积极探索做优议事协商平台,做强网格化管理平台,做实综治中心,不断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我们小区里电瓶车多,楼道里经常有电瓶车飞线充电、占用消防通道的情况,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新庄孜街道建东社区网格员在走访建南新村时,收到了不少群众反映电瓶车安全隐患问题。社区党委立即召集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辖区物业召开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制定整改方案。经过实地勘查后,最终决定在小区空置的地方增设充电车棚一处。“现在充电车棚建好了,既方便了居民充电,又美化了小区环境,消除了安全隐患。”项目完工后获得了群众点赞。

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将居民的事“提”上议事会、“议”在议事会、“解”在议事会。八公山区在49个居民小区搭建党建引领的民主议事协商平台,构建“党组织牵头、业委会主导、多方参与、小区共治”的党建引领基层民主协商模式,真正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协商、依法表达意见、广泛凝聚共识,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已收集意见建议130余条,解决问题120余件。

持续创新“警网融合+”工作模式,八公山区扎实推进警格、网格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人员整合、数据聚合、工作联合的标准化、实效型、订制版警务网格。区委平安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突破原有职能部门壁垒,将矛调中心、综治中心、网格化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采用综治、信访、司法部门集中常驻,法院、人社等部门轮值入驻方式开展工作,打造集矛盾纠纷调处、信访诉求化解、涉法涉诉受理、法律援助服务的“一站式”平台。2023年以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46件,调处成功346件,成功率100%。

打造特色品牌,焕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

今年5月8日,八公山区正式在“八公长安”微信公众号上线“企呼我为”意见反映平台,5月9日平台就收到一企业入驻后综合贡献奖励未及时兑现到位问题。区委政法委及时与该企业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后,“企呼我为”办公室即收即办,当天便交办给区发改委。经区委政法委沟通协调,5月12日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约见企业负责同志,并约定奖补资金和时间。(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