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修养论,是共产党人实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关键所在。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从坚实的学术基础、深远的历史维度、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鲜活的实践导向四个方面,对党性修养理论作出更科学化、中国化、时代化、生活化的阐发,其蕴含的学理哲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一致。因此,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更有科学性、更富学理性的党性修养理论
党性修养要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接轨,而不应仅局限于对经验的总结。党性修养涉及哲学人生论,有其独特的范畴体系,党的建设是对政治学、领导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综合,学术基础又深且广。但是有人认为党性教育理论话语枯燥,就是党性原则和组织要求的注释,再加上了一些逻辑演绎。其实,理论阐释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阐释不同于翻译,本身就是重要的创造。按中国文化的传统来说,注疏能够将一代代人的智慧进一步结晶,进而彰显出思想理论的强大生命力。现代西方哲学包括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其中,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本质(性)的思考和科学主义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见解,都广泛涉及人格塑造与完善的问题。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党性修养的过程也是系统内在品质提升和系统功能增强的过程,党性修养的规律与系统组织演进的规律是具有一致性的。
更有古典性、更富传统文化色彩的党性修养理论
党性修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党性修养理论中所大量运用的传统话语,如道路与理论、初心与党性、正气与能力、忠诚与守信、政德与践行、命运与使命等范畴,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与理、心与性、气与能、诚与信、德与行、命与运等范畴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工作者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就会存在对党性修养理论阐释不够充分的问题。修养也是修德的过程。共产党人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与一切危害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因素作坚决斗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性修养理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是推崇复古风、新瓶装旧酒,关键在于把握传统文化的优势是什么、时代价值在哪里。当今世界,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与人感情疏远、国与国关系紧张,生态环境遭遇危机,可见,人文精神的相对衰弱带来的问题是严峻的。人类文明该向何处去?又应从哪里获取资源来矫治时代的精神难题,以摆脱文明进程中的困局呢?中华文化最大的传统是重视人格培养,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精神。这些资源,无疑可以给困境中的人类提供重要的启示。
更有开放性、更富时代气息的党性修养理论
党性修养理论有自己的范畴体系,有中国哲学的学理基础。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议题是塑造理想人格,党性教育作为共产党人的“心学”,在学术属性上偏重哲学和辩证逻辑。虽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格问题并非主流,但是,把握宇宙的规律和提供人生以指导却是整个哲学史的主题。对人的研究一直占据着哲学研究的主导地位,而人格塑造问题和人的本质结构问题始终内在于人的研究当中。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进一步摆脱孤立、静止和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向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靠拢的倾向。现代西方哲学成就显著,困惑也不少。林林总总的思想流派提出了大量新观念新方法,但在迈向(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进程中缺乏自觉和协调一致。说到底,是西方哲学不善于灵活而充分地运用辩证思维,不能更加彻底地实现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没有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的分裂依然存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的日益接近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将在未来世界哲学的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
更有生动性、更富启发性的党性修养理论
把党性修养要求当成清规戒律来看,当然是肤浅的。用独断的语气来简单化地谈修养,纵然表面有力,却既不可爱也不可信。其实,辩证思维是把握党性修养一系列范畴的关键,很挑战人的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给人以智慧上的超越感,能够给人带来思想上的通透和解脱,是充满喜悦的。今天,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对党性的辩证认识上,在人生意义的觉悟上,一定要占据理论思维的制高点。而党性修养理论如果不能启发人、警醒人、开悟人,党建就很难建在人心上。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提出了系统的修养路径:党员通过持久学习和实践磨炼,可以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觉悟的提升,将赋予党员干部辩证思维的灵性,可以看到人的语默动静,处处皆有党性;明白使命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凝成使命,党性修养的诸范畴和环节是一个有机流动的体系;懂得规矩是给不规矩的人准备的,当规矩成为行动的自觉意志,就能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阐发党性修养理论,让党性修养的话语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是党员领导干部开启智慧、心向往之的幸福之道,也是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党性修养理论内在联系的初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不忘初心”为核心范畴的理论形态,对于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和平发展的历史使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能够有意识地对主观世界加以认识和改造。在社会革命意义上的群体性实践过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也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自我革命来促进党员干部个体的人格完善。这一贯通主观与客观、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当下的实践表述方式,意味着“实事求是”范畴与“不忘初心”范畴的深度融合,意味着实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到了德性提升和精神自由的层面,达到知情意和真善美的统一。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塑造理想人格、推动事业进步的宝贵经验,更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依据,并将为破解人类的时代难题、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