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生,助你一臂之力

张向阳

版次:A03  2024年06月1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艾灸是通过经络刺激,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有调理气血、调和阴阳、回阳固脱、防病保健的功效。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颈肩腰腿痛等。艾灸以其温通经络的作用,可促进人体气血运行,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如临床上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各种病证。艾灸还有一定的化瘀作用,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如临床上用于治疗外伤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艾灸能调节阴阳平衡,是补益气血,防病保健的好方法。另外,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可以调理气血不足所致的各种病症。

一、颈椎病

1.天枢穴: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阴经之募穴,也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行滞的作用,主治胸胁胀痛、呕吐反酸、腹胀腹泻等。

2.风池穴:风池穴为“清阳之府”,具有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偏头痛等。

3.大椎穴:大椎穴是督脉的经穴,主治颈肩疼痛、手臂麻木等。

4.曲池穴: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5.列缺穴:列缺有通经活络、清热散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牙痛等。

6.曲池穴+大椎穴+阿是穴:这三个穴位是一个整体,相互配合可起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作用。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多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退变,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形成肩周炎。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艾灸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肩周炎的穴位有:

1.肩井、肩贞、阿是穴(阿是穴是指穴位或疾病引起的局部反应)、天宗、曲池、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2.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原穴)。

3.阳陵泉(肝经胆经)。

4.肩贞(肺经原穴)。

5.肩井穴(督脉),以上穴位均以局部酸胀或疼痛明显者为佳,如疼痛不明显,可在局部选取多个穴位施灸。

6.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可适当加大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也可以在痛点多处施灸。

7.取穴:阿是穴、肩井、天宗等穴位可同时灸之。可采用温和灸,每次灸10~20分钟,每天灸1次。

三、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之为鼻渊。主要症状为鼻塞、流脓涕,或兼头痛、头昏,或兼有鼻息肉、嗅觉减退等。本病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本病中医的治疗原则以宣肺通窍为主要原则。而艾灸治疗慢性鼻炎多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主。

艾灸有温经散寒和行气止痛之功,可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鼻渊,以及脾胃虚弱引起的鼻流清涕等症。

中医认为,慢性鼻炎属肺脾两虚,阳气不运所致。因此治疗原则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在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艾灸前应清洁双手,以免被污染。

2.急性鼻炎、鼻窦炎等急性炎症患者不宜进行艾灸治疗。

3.在艾灸时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寒导致病情加重。

4.对于年老体弱或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来说,艾灸时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也要注意施灸的方法。另外,患者在艾灸时要避免强光刺激,防止灼伤皮肤或眼睛;还要注意不要让患者自己操作,以免发生烫伤等意外。

四、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累及黏膜固有层或黏膜肌层,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类。前者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甚至伴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为特征;后者则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甚至伴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腹部饱胀感或烧灼感,部分患者还有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脾胃虚寒证,临床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纳呆、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艾灸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五、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变化。它是妇科常见的病症,是由于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冲任损伤,肾虚,痰湿阻滞等原因引起的月经异常变化。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经期提前或错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等。

月经不调在中医里又称为“经间期出血”“经水不调”“经行头痛”等。主要病理改变为:气虚血少,冲任不畅,或寒凝血瘀,冲任失养等。艾灸在调理月经不调方面,具有温通经络、补益气血、调和脏腑等功效。

《黄帝内经》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人老足岁五十而天癸竭”。这段话的意思是:女子在7岁时肾气盛;到了27岁时肾气开始衰退;到了49岁时肾气就衰竭了。这是因为人在过了25岁之后就开始逐渐衰老。那么月经不调也是一样的道理。

艾灸能够补益气血、调理脏腑、调和冲任、滋阴养血、健脾益气,从而达到治疗月经不调的目的。艾灸主要取穴: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六、胃肠病

艾灸能温补脾阳,温肾阳,调中气,健脾胃。对于因脾虚导致的腹泻、腹胀、便溏等症状,艾灸具有明显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可采用灸法治疗的疾病包括:

1.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泄泻,可选用中脘、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

2.肠鸣腹泻,可选用中脘、天枢等穴。

3.便秘,可选用合谷、内庭等穴。

(作者单位系周口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