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记郎溪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臧永元

版次:04  2024年06月1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人物名片

臧永元,郎溪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辗转40余载为21名烈士“正名”。半生时光,征途漫漫,他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人物寄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的民族。当年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我为他们做点事,让他们的事迹能够流传下去,被后人敬仰,我做的一切就有意义。

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盛夏的郎溪县姚村镇生机盎然。6月3日,记者来到该镇夏桥村,白色的雏菊在山间小径旁竞相绽放,不远处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古朴静穆。

“1930年,郎溪姚村的农民赤卫队掀起了一场暴动,创建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姚村苏维埃政府。在此期间,21位革命先辈英勇牺牲……”在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今年84岁的臧永元精神矍铄,正在给姚村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们讲述着9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21位烈士的姓名和事迹被一起刻在“烈士英名录”上。为他们“正名”,臧永元奔波了40余载。

“成立姚村苏维埃政府,郎溪县志上有记载,但是牺牲的21位烈士一个都没有提到。我就想着,一定要为他们‘正名’。”臧永元告诉记者,从儿时起,他心里就种下了崇军爱国的信念。1959年入伍,1975年从部队转业回家乡,“退伍不褪色”的老兵本色支撑着他踏上了“正名”征途。从1979年开始,臧永元走访牺牲的赤卫队队员遗属、亲友、事件知情人,全力追寻事件原貌,完善相关材料。

1981年,臧永元将调查收集的21位烈士的材料,上报到郎溪县民政局和省民政厅。因为缺少认定资料,第一次申报并没有成功。2001年退休之后,他将全部心血投入到追寻之路。2011年,臧永元进行了第二次申报,因年代久远,依旧没能等到好消息。

“几次申报不成,大家都劝我别认死理,要不就算了。但我不愿也不能放弃,就一遍遍跑档案馆、纪念馆查阅史料,联系当地烈士后人、志愿者,深挖历史细节。”臧永元说,他前前后后走访了20多个村子,调查走访了60多位村民,光资料就整理了八九本。

1982年,赤卫队队员遗属张清福在自家老宅的墙缝中,发现了一份当年赤卫队开会人员的画押名单。张清福找到了臧永元,他们立即把这份珍贵的资料交到郎溪县党史办,相关资料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材料证实有哪些人参加,有了确切的名单,为申报提供了重要证据。”臧永元说。

2013年,臧永元第三次申报了当地党史资料记载较完整的8位赤卫队员。2014年5月20日,安徽省民政厅发出《关于同意追认陈建富等八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8位革命烈士终得“正名”。

“21位烈士一个都不能少!”臧永元给自己、给烈士们作出了承诺。他继续为其他13位烈士奔走,先后3次赴省民政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咨询、完善相关认定。2021年5月21日,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最新收集的资料,上交到了上级部门。当年11月19日,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终于收到了13位烈士追认的批复。

今年75岁的夏桥村村民傅先锋是烈士傅正楷的侄孙。“奶奶健在的时候,臧老就来过,那时我才30多岁。这么多年来,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啊。”傅先锋告诉记者。

(转载自6月11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