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常见病,近年来,它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等胃病的患者超过8亿。
今年全国胃肠道肿瘤早诊早治项目启动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提出,我国胃癌早诊早治形势严峻。“目前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40%至50%。”他呼吁,应抓住“三早”关键环节,即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打好健康保“胃”战。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它寄生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通过产生毒素引起胃黏膜炎症反应和溃疡形成,导致胃黏膜损害。
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0%至60%,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见于儿童期和青春期。儿童时期感染的患者大多数没有症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青少年时期感染的患者,绝大多数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导致一定的恶性病质和胃癌风险。
因此,建议大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治疗。
一般成年人根除治疗成功率为80%左右;儿童根除治疗成功率在90%左右。首次根除后2年复查1次即可;如患者在首次治疗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出现消化道疾病其他合并症等,需要进行再次根除治疗。如果是根除治疗失败的患者,应每6至12个月复查一次 Hp检测。
二、不良饮食习惯
1.吃饭太快:王东林表示,研究发现,进食过快会增加胃的负担,从而损害胃黏膜。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嚼得越烂越好,这样有利于消化吸收。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会导致食物无法完全咀嚼,会加重胃的负担,对胃造成伤害。
2.爱吃高盐食物:高盐饮食是引起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如果食盐量每天增加1克,患胃癌的风险将增加20%至30%。而我国居民平均每天吃盐超过12克,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6克标准。研究显示,在胃癌高发地区,居民食盐摄入量高于标准摄入量10倍以上。
3.偏爱腌制食品: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6.4万例,死亡约32.2万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的胃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异,可能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有关。
4.吃得过烫:王东林表示,饮食过烫会损伤胃黏膜屏障,促使致癌物质进入胃内而诱发胃癌。而且过热的食物还会刺激口腔、食管和胃黏膜而产生损伤,从而导致慢性炎症、糜烂和溃疡形成。因此建议饮食温度应控制在60℃以下。
三、癌前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疾病,是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糜烂、中-重度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性胃炎。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上皮在不同程度上周期性地增生、脱落、愈合和再生。其中,轻度异型增生不会发生癌变,但中度异型增生则有一定癌变的可能性;重度异型增生则有可能发生癌变。研究表明,轻度异型增生患者胃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人低50%,中度异型增生患者胃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70%,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胃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0倍。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胃灼热、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的疾病。中国约有9000万名反流病人,其中近1000万人需接受内镜检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指出,对于胃食管反流的患者而言,不存在明确的诊断标准。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的唯一有效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我们会在胃镜下放置一个导丝,通过这个导丝可以引导胃管进入食管,然后在胃镜的直视下观察胃里面的情况。如果胃里面有大量的反流,或者说胃里面有大量的胃酸,而且反流到了食管以后导致了食道溃疡、食管糜烂等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来进行治疗。如果是比较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内镜下的一些治疗来进行控制;如果是比较重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内镜下做一个“胃底折叠术”来进行治疗。
四、遗传因素
胃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胃癌,其子女患胃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4倍。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癌发病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可以在胃内存活的细菌,主要寄生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内,引起炎症、溃疡和癌变。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至3倍。
胃癌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对于早期、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可考虑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根治性胃切除术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治疗手段。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尽可能地将肿瘤切除干净,不留隐患。对于术前已有明显胃肠道症状或其他器官转移的患者,需在手术后配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近年来,我国肿瘤早诊意识不断提升,但很多患者仍未意识到自己患有恶性肿瘤。“由于我国民众对恶性肿瘤认识不足、早期筛查意识较低等原因,胃癌发病率依然较高。”王东林提醒,“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胃癌最有效的方法。”
王东林表示,癌症的治疗不能只看病理结果和肿瘤分期,而是要从整体角度去评估肿瘤对整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建议有胃癌家族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40岁以上人群要定期进行胃癌筛查。如果没有胃病症状、无高危因素者可每1至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如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应及时就诊;有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要密切随访。
五、药物因素
“在临床上,很多胃病是由药物引起的。”王东林介绍,药物性胃病(简称药源性胃溃疡)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抑制环氧化酶(COX)的作用,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2.口服避孕药会影响胃肠功能,造成胃酸分泌过多,长期服用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3.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胃黏膜萎缩,增加发生癌变的风险。
4.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生。
5.某些中药:如川芎嗪、青黛散等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黏膜损伤。
6.中药的“肝肾毒性”:有些中药如三氧化二砷、高锰酸钾、砒霜等也会引起胃黏膜损伤,造成胃部不适或溃疡。
7.某些中成药:如舒胃丸、舒肝丸、养血活血片等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损伤。(作者单位系华池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