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充满了烟火气息,菜市场是烟火气最浓的地方。
端午节前,大大小小的菜市场里,人流如织,摊贩林立。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充满了嘈杂的声音: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及人们挑选菜品的讨论声、剁肉声、微信收款声、熟人之间的招呼声:“来,来,这边糯米好。”“瞧,那里有卖香包的。”“卖香包的老奶奶可是这市场的老人儿了,年年端午她都来,我年年买。我和我妹妹的几个孩子都是戴她的香包长大的。”
这些声音此起彼伏在菜市场上空热烈地回响着,仿佛奏响了一曲交响乐,端午节的仪式感也被人们的热情拉得满满的。
白生生的糯米堆满尖儿,浅黄色的粽叶捆扎成堆,蜜枣润着一层蜜,静静地躺放在容器里,等着人们挑选,为这“人间烟火”画卷画上一笔富有生机的色彩。如今的人们讲究饮食多样化,粽子里也喜欢包些花生、绿豆、红豆啥的,于是,这些也成了端午节菜市场的重要卖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边也有人制作肉粽子,不过,他们不卖。几年前,我在一个朋友那里吃到过,味道还可以,我吃不惯而已。菜市场上卖甜粽子的多,一盆盆,列席待售。“吃了粽子的端午节才是完整的端午节,”正挑选粽子的一个老太太说道,“平时我们家都不爱吃这个,但这不是要过端午嘛,粽子可不能少。”
一个老人,颤巍巍地守着一地粽叶,他说想趁着节日挣个零花钱。他卖的粽叶厚实且韧性足,是包粽子的绝佳材料,他摆开没一会儿,就被人们抢购一空。老人拿着卖粽叶的钱,也去买了糯米和蜜枣,说自己回家包粽子。“端午节咋能少了粽子呢?”他说,语气里都是轻松和愉悦。
端午在国人的心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端午节特有的食物,就是纪念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仪式,这物化的民族情结落入俗常生活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菜市场里的松花蛋或咸蛋,少了品牌包装,但物美价廉,货好新鲜。看到咸鸭蛋,就不免想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他对家乡的咸鸭蛋那么自豪和骄傲,在他的如椽大笔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咸鸭蛋诱惑得众多读者涎水直流,成为人们心头的白月光。而我也要为我家乡的五里源的咸鸭蛋和松花蛋自豪一番,它们是由散养的稻田鸭下的鸭蛋为原料,用甘甜清醇的地下水,和着山柴灰、土碱等配料成为包裹之泥制作而成。蛋清透亮似墨玉,松花柏枝“入画”来。它不但形态优美,且味道鲜美,口感醇香,余味萦绕。它是端午节一道小小的下饭菜,滚着泥巴,迎来仪式感。食物,尤其是有着传统底蕴的食物,有时候享用的不只是味道,还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所赋予的特殊感情。
几辆小三轮车扎堆卖粽叶。有捆绑成束的,也有散漫堆在车上的,粽草正面深绿,背面灰绿,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挑选好粽叶的人们扫码付钱,笑盈盈地拿着一束粽叶往家走。遇见熟人,不待人家问,赶紧推荐:“去那家买,粽叶粗壮高直,新鲜好闻。”把美好推荐出去,是彼此间的关爱和熟络,是老百姓增进感情的方式。
从菜市场出来的人们,双手提满了东西:粽叶、粽子、糯米、红豆、绿豆、咸鸭蛋、豆角、茄子、肉……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的厨房,用最淳朴的烟火味,烹绘出端午节的独特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