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蒲扇儿

张光恒

版次:03  2024年06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圆蒲扇,又叫芭蕉扇,实际上是由棕榈树的叶子制作而成的。

制作时,匠人们沿着圆圆的叶子边缘,裁剪去刺角,再在边缘处,用软篾片包住,用细线缝起来,这样就牢固结实了,防止了破边。最后再把棕榈叶的叶柄,打削光滑,留存10厘米左右,做扇子的把,这样,一把圆蒲扇儿就成了。

扇子在农村,一物可当数物使用。夏天,乡人既用它扇风祛暑,又用它扑打蚊虫,免遭蚊子吸血的痒痛,是夏日纳凉时必备之品。晴天,在火热的大太阳底下,把它放在头顶,能遮避毒阳;而雨天,把它顶在头顶,又能做雨伞挡雨使用。四处闲逛的老农,走到哪儿,就随手把扇子放在石头上垫屁股,当坐垫用,既隔热,又不脏裤子,实在实用得很。

旧时,酷热的夏日,大人们日里夜里,吃饭休憩,几乎人手一把圆蒲扇。骄阳地里,乡邻往往把蒲扇顶在头上,遮住毒毒的日光,慌慌地跑到树荫地里,大声说:“二叔,吃过了?”手里的蒲扇急急扇几下,然后,伸到后背上,用扇子刮下满背的汗珠子,成溜地摔到地上,再在发痒的后背上,用扇子使劲挠挠,这个时候,蒲扇又成了手巾和痒痒挠。而到了晚上,做母亲的,呱嗒呱嗒地用蒲扇,扑打着孩子身边的蚊虫,扇起阵阵清凉的风,让孩子在天上繁星下,甜甜地睡去,让人长大后,不能忘怀一柄普通的圆蒲扇,承载了血浓于水的亲情、难以割舍的童年乡情。

小小的蒲扇,是市井人的随手常用之物,拥有完全出于实际需要,但是,有些东西,却超出了扇子实际使用的范围。“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朋友来借,等到寒冬”“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谁说好朋友,你热我也热”,算是有关扇子的、民间集体创作的打油诗,诙谐风趣,当属乡间俚语文化;而《晋书·王羲之转》中,记载的王羲之欣然为老妇题扇的故事、唐代张彦远《历史名画记》中有记载曹孟德之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蛇”的公案,应是历史名人的扇子轶事。这里,那些扇子绝对是竹骨纸面的镂金香折扇而不是蒲扇了。而古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里的轻罗小扇,又多少折射出了宫中失宠女子的无奈与辛酸。

济公手中看似不值一文的烂蒲扇儿,却是佛中至宝,可呼风唤雨、点石成金,让济公明里癫狂实则佛,而《桃花扇》剧目,溅在爱情信物——扇子上的斑斑血痕,被画成了鲜艳的桃花,成就了爱情的绝唱。至于在扇子上题诗作赋、留下风流佳话的,既有倜傥的唐寅等文人大腕,也有村儒秀才等草根百姓,共同把扇子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可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绝佳融合。

扇子,也是戏中人物的得手道具,恶人或武夫,手拿折扇,大力扇向肚腹,尽显飞扬跋扈与不可一世;而文弱书生等性情中人,手拿折扇,轻摇慢晃,扇向头脸,表现的却是潇洒姿态、曼妙风情。而让人在头顶打了大扇的,该是可恶的、想显摆的皇帝老儿或达官贵人了。看看,假设没有了这扇子道具,唱戏肯定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

想一想,任何东西,一旦到了不同人的手中,也能成为暴露其“人性”的真实的“道具”,此言果真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