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最小单元” 做实“民生小事”

——大通公安分局“融合警务”基层治理工作成效初显

版次:A01  2024年06月0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通讯员 郭 晨 李延春 本报记者 吴 巍

“工作站就在家门口,有警察、法官、村干部……大事小情都可以找他们,很快就能解决好。”说起大通区上窑镇方楼村“警网融合”工作站,周边的群众赞不绝口。

2023年以来,为有效破解农村地区社会治理难题,大通公安分局聚焦警务室这个“最小单元”,推动“民生小事”做实做优,以上窑镇方楼村为试点开展枫桥警务室与枫桥村联评联创项目,汇聚乡镇村委、网格员、司法所、法院及社会人员等多方力量,推动“政务、警务、村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工作新局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提升。

“一个平台”汇聚合力。在方楼村村委会,搭建“政务、警务、村务”联动协作“一站式”工作平台,设立驻村警务室、上窑派出所驻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交管工作站、法官工作室、司法所工作站、乡村书屋及心理疏导工作室、法制文化中心、志愿者服务站等多部门、多层级、多功能融合工作实体。制定“警政”业务融合工作机制,驻村民辅警、交警、法院、司法所、网格员联合驻村办公,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农村交通安全、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等相关工作,推动“一个平台”解决群众“一切需求”。

“一支队伍”推动落实。从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中抽选人员,选优做强多职能调解队伍,实现矛盾纠纷分类别、多层次流转调处机制。由退伍老兵组建调解团,重点调处土地矛盾、邻里纠纷等;从村镇两级、派出所抽选女干部、女民警组建巾帼调解团,主要调处妇女权益保障类纠纷;组建公安公职律师为主体、专职律师为补充的律师服务团队,专职调解涉案类治安纠纷。对可能引发诉讼的民事类纠纷,交由法官工作室先期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未成,则由法官协助引导至诉讼流程。专职调解队伍的介入,有力保障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成效,全面清除了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

“一张清单”便民服务。工作站的同志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补位,结合各自职能,列出便民利民服务清单,推动线上线下同步服务沟通,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中,公安机关利用“皖事通”、特行APP、交管12123等平台,线上线下为群众办理居住证、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保安证、非机动车上牌、交通事故快评快处等各项业务,帮助村民实现足不出村即可便捷办理常用公安业务。同时,为加强村民安全出行保障,派出所民警、交警在重点路段建设“安全五小工程”;包村民警、驻村民警辅警、网格员、民兵、志愿者还联合开展常态化巡防,由点及面延展巡防触角,守护乡村平安,让群众感觉到安全就在身边。

“一次关爱”赢得民心。为切实关爱村民心理健康与品德塑造,建设乡村书屋、心理疏导、志愿者服务为一体的心灵驿站。乡村书屋作为休闲阅读场所,为村民带来精神愉悦与文化熏陶;心理疏导室聘请大通公安分局三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暴力倾向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消除村民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针对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政法委、妇联、公安对摸排收集的家暴信息进行梳理,对重点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和心理开导,并定期开展回访工作。对重复家暴警情,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由法院为受害人员申请人身保护令。

大通公安分局“政务、警务、村务”融合工作启动以来,共计接受群众求助106起,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22起,关爱帮助重点人员12人,入户走访2022人,巡逻防范85次,法制宣传24次,劝阻网上刷单1人次,辖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做到了“小网格”托起“大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