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

杨莲娜

版次:03  2024年06月0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长三角三省一市自贸区联动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好地发挥了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相依相连的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应该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加强与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经济增长添加新动能。

强化功能互补。三省一市自贸区都有自己明确的产业定位,重点建设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四个产业链联盟,需进一步协同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行动,强化功能互补,逐步形成产业共兴的新格局。安徽可充分利用跨区域产业联动平台和生产性服务业共享平台,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与沪苏浙产业互补发展的态势。充分利用结对帮扶皖北城市的合作机制,推动省际合作重大项目、平台落地。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壮大。以合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等为依托,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充分整合芜湖片区的江海联运物流服务与蚌埠片区的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以自贸区作为价值链的中心,完善重点产业链调度机制,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深度的国内区域价值链。

实现通关合作。安徽省是制造业大省,但在国际贸易发展方面,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差距明显。当前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经正式上线,包含进口商品追溯、中欧跨境通关、保税燃油、数据看板等功能,基本实现了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跨境通关协同办理。尽管如此,“单一窗口”仍然存在着企业参与度低、部分业务功能有待完善、各区域“单一窗口”衔接力度不够、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当前,安徽要进一步推动高标准国际贸易及投资“单一窗口”建设,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致力于提高贸易及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在运输、通关、检验、监管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推进长三角口岸城市群大通关建设,实现“通关+物流”信息共享。优化完善“联动接卸”“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无感通关”等海关监管模式创新。通过监管模式的创新,建立长三角口岸之间“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协同监管”的协调机制,优化通关流程,降低通关成本,节约通关时间,避免口岸开拆对货物的损害风险,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利用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吞吐量大、开通海运航线多的优势,建设跨境电商出口转关通道,推广市场采购贸易“异地组货一体化通关”模式,便利中小企业选择合适的通关方式和通关口岸,助力我省外贸新业态的发展。

推进金融开放。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安徽制造业总量与质量已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现在亟需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做大做强制造业产业链。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的支撑。安徽自贸试验区应该积极推动投融资体系的便利化,促进公平、竞争、有效金融市场的建立,带动区内各个行业的调整升级。继续深化与上交所的合作,利用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安徽基地,争取更多优质科创企业登陆上交所;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体系,实行长三角资本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本要素流通和资源共享,推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安徽设立区域分中心,并构建长三角企业信用共享体系。充分利用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稳住和吸引更多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能力强、出口量大、总成组装、能在当地大量采购零部件的优势。强化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供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系列综合服务。吸引全球跨国公司来皖发展,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集聚“葡萄串”效应,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开展相关业务,主动提供金融服务。

突出创新底色。创新是安徽的底色,也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为此,我们应该围绕平台、企业、项目等关键支撑,优先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沪苏浙自贸区共同优化产业链布局,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跨区域的服务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跨组织流动,破除要素流动壁垒,降低流动成本,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推动与沪苏浙自贸区在协同创新、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联动,进一步加快“一网通”国际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配套服务,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行业海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本文系省社科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3cxz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