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变是一个过程,不同的是它并不是马上就会发生癌变,它是一个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癌变的倾向。从发展过程来看,它可分为非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两种,这两种都是癌前病变。
一、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慢性胃炎如果没有治疗,也会逐渐发生萎缩,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出现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伴有异形增生。萎缩性胃炎要想发展为胃癌,是比较漫长的一个过程。根据研究资料,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步骤:
(1)萎缩性胃炎不是癌前病变,而是一种癌前状态;
(2)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是癌前状态中的不同阶段;
(3)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癌前状态中的两种主要类型;
(4)癌变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癌变几率也相应增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慢性胃炎发展到胃癌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二、胃溃疡
胃溃疡是最常见的一种胃黏膜病,是由于胃黏膜受到胃酸和各种消化酶的消化,产生了局部损伤而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胃溃疡就是胃癌前病变,也叫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胃溃疡患者来说,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三、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黏膜表面突出的一种异常生长,多发生在胃窦部,多为单个或多个,直径一般小于2厘米。其形成原因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胆汁反流、细胞增生、食物刺激等有关。胃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四、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在某些情况下,胃内产生过多的胆汁或胰液等其他液体,经幽门逆流至胃内引起的胃黏膜炎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5%至20%,国内报道约为8%至10%。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胃十二指肠动力障碍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以慢性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口苦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反酸胃灼热及消化不良症状。另外,部分患者可合并有缺铁性贫血、消瘦、乏力等症状。胆汁反流性胃炎如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肠上皮化生,最终发生癌变。
五、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Endothelial Mesenchymal Metastasis)是指正常胃黏膜中存在肠上皮化生,其与胃癌的关系尚不明确。化生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肠上皮细胞转化而来的上皮细胞,另一类是由未分化的肠上皮细胞转化而来的上皮细胞。胃黏膜中肠上皮化生较多见,胃黏膜中肠上皮化生较少见。在胃黏膜的不同部位,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在胃窦部最多见,其次是胃体下部和胃角;在胃体部,以胃窦部最多见。研究显示,肠上皮化生越多,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大。在萎缩性胃炎中,肠上皮化生也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单位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