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

柯则峰

版次:A03  2024年06月0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是目前最成熟、最安全的方法。它通过导管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利用各种载瘤动脉内超选择性的微导管将特制的弹簧圈、栓塞材料和支架等填充在动脉瘤腔内,使之与动脉壁分离,达到阻断血流,使其不能形成新的血栓,从而达到栓塞动脉瘤的目的。然而,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了解和掌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 术中出血

术中出血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7%至11%。发生原因主要有:(1)动脉瘤自身体积过大,造成穿刺困难;(2)动脉造影未完全闭塞,在栓塞动脉瘤时形成局部血栓;(3)栓塞材料或支架等进入血管,在载瘤动脉内形成血栓。

术中出血一般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及意识障碍等。处理方法主要有:(1)在血管造影未完全闭塞前,尽可能地将载瘤动脉内的血栓全部清除;(2)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选择合适的支架,必要时可以先用支架内填塞以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3)栓塞前栓塞材料一定要充分填塞,切忌留有空隙,否则会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4)对于动脉瘤较小的患者,可以在术后第2天进行动脉造影;(5)对巨大动脉瘤或肿瘤动脉内血栓较多的患者,可以在栓塞后3至5天再次进行造影。

二、穿刺部位血肿

目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多采用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吸收性明胶海绵、弹簧圈等栓塞材料进行栓塞。由于弹簧圈在动脉内的移动,可使动脉瘤局部出现缺血及损伤,导致血肿形成。动脉瘤腔内的血肿也可使弹簧圈在载瘤动脉内移动,造成再次栓塞。

目前,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栓塞材料相继问世。其中,以微导管、微弹簧圈等为代表的超选择性材料具有较好的血供选择性,术中对肿瘤动脉损伤小,能够有效降低血肿发生率。但是,如果使用超选择栓塞材料治疗动脉瘤时发生血肿的情况仍然需要引起注意。

有文献报道显示:有50%左右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血肿。因此,介入治疗动脉瘤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脑水肿

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颅内压增高是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微栓子栓塞引起的局部脑水肿主要为血管源性,在脑出血急性期形成血肿后,血肿周围的脑脊液被带出,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了以脑实质为主的继发性脑水肿。

在栓塞动脉瘤术后早期,由于脑血管痉挛、静脉压升高及局部血肿等因素,颅内压急剧增高可导致脑血管痉挛和脑组织缺血,引起局部脑水肿。因此,术后早期应密切注意颅内压变化以及有无肢体运动障碍、意识改变、头痛等症状。

一旦发生脑水肿,应尽早开始应用甘露醇及甘露醇加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

四、术中和术后癫痫发作

动脉瘤栓塞后,可能引起癫痫发作。术中发生癫痫发作的原因:一是术中微导管操作不当;二是术后患者抵抗力下降,易感染而导致癫痫发作。

对于术中癫痫发作,主要措施有:

1、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配合医生完成栓塞治疗,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

2、在进行微导管操作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手术操作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3、术后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对于术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一般可采取药物治疗,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可以降低其术后再发的概率。

4、对于严重癫痫发作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但对于严重癫痫发作合并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五、栓塞材料脱落

栓塞材料脱落是指栓塞材料在动脉内释放后,于导管内滞留时间过长而堵塞血管。发生率为0至3%。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症状等。

栓塞材料脱落的原因:(1)微导丝未完全通过动脉瘤;(2)栓塞材料超选;(3)微导丝与动脉瘤壁接触时间过长,导致栓塞材料从动脉壁释放;(4)微导管未能完全进入动脉瘤,导致弹簧圈无法进入动脉瘤腔。

处理: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对手术的期望,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微导管、弹簧圈等。术前应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观察栓塞材料在血管内的滞留情况,并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微导丝、弹簧圈。在血管内超声检查过程中应避免微导管与动脉瘤壁接触时间过长。导管必须通过动脉瘤腔时,可适当选择直径较大的导丝或弹簧圈。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复性弹簧圈或微导管。

六、栓塞性脊髓损伤

1.发生时间:大部分在栓塞术进行中,少数发生在栓塞后,发生在术后1至4小时内。

2.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偶有恶心、呕吐、头晕。如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3.处理:目前尚无特效方法处理栓塞性脊髓损伤,主要采取对症处理为主,可给予吸氧、止痛、镇静等。

4.预防:栓塞后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术前要控制好血压,术中尽量不用或少用镇静药;尽量减少导管及微导管的机械刺激;避免术中患者情绪激动。术中尽量避免增加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的因素,如血管痉挛要充分放松、解除痉挛;栓塞材料要尽量避开或减少对脊髓的刺激;严格掌握手术操作要领,尽量减少对脊髓的刺激等。

5.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因压迫时间长而发生截瘫。

七、支架移位、脱出、断裂等

1.移位:术后部分支架会发生移位,主要由于穿刺针穿通动脉和瘤腔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导丝未能顺利通过;或者导管置入过深或支架长度不够,导致支架位于动脉瘤腔内,并在血栓形成后的动脉瘤壁的阻碍下发生移位。

2.脱出:如果在进入动脉瘤腔前支架就已经移位了,则需要重新穿刺将其送入瘤腔;如果进入动脉瘤后支架还未移位,则需要等待弹簧圈完全充盈后再将其取出;如果进入动脉瘤后支架仍未移位,则需要再次穿刺血管将其送入动脉瘤腔。

3.断裂:部分支架可能会发生断裂,尤其是金属弹簧圈的支架,一旦发生断裂,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旦出现支架断裂的情况,要及时取出弹簧圈和弹簧圈固定支架;如果出现了严重的移位或脱出,则需要重新穿刺血管将其送入动脉瘤腔。

4.预防措施:植入弹簧圈时要选择合适的弹簧圈直径和长度;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和长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手术操作;术中一旦出现移位、脱出等情况要及时取出弹簧圈和弹簧圈固定支架。当发生支架断裂时要及时取出支架并进行封堵。

(作者单位系浙江萧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