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助力午收 确保颗粒归仓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唐家林

版次:02  2024年05月3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俺家的小麦又获得高产,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我流转承包的60多亩小麦稳稳当当能有3万多公斤的收成。”5月27日,在凤台县关店乡陈庙村午收现场,村民田雁南一边开着三轮车往家中运粮,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

“各位乡亲,收割时要仔细,收割机转弯要慢,尽量减少颗粒损失。”关店乡前老村村干部王汉江组织的8台联合收割机经过检查保养后,即将进入作业。临战前,他为机手们宣传安全知识、驾驶技术和收割时的注意事项。

据王汉江介绍,前老村今年小麦种植面积有3600多亩,全部都是高产优质品种。当前,抢收工作是重中之重,各个村民组都配备了收割机,大家抓时间、抢速度,力争尽快完成收割任务。

赵武是一位来自黑龙江农场的“麦客”,他把新增添的6台打捆机、3台搂草机全部开来进行抢收,机器都是卫星定位,打捆作业质量、进度一键操控。“从河南到皖南、从六安再到淮南,我们追着小麦成熟期的进度赶收割,基本上一天也没有闲着,收入也很可观。”他告诉记者。

“我们是专门回家参加午收的,家里父母经管的30亩小麦开始收割了,俺们帮助收好才回去。”关店乡竹园村返乡参加午收的村民徐配友夫妻告诉记者,像他们这些返乡“麦客”,全乡有上千人,为加快麦收进度助力保障。

“现代化收割技术加快了午收入库进度,我们乡通过多渠道联系,吸引省内外大型收割机参加午收会战,并做好各个方面的跟踪服务工作,让这些外地麦客既感受到好的作业环境,还获得满意的收入。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乡村党员干部走到午收工作前沿进行督导,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助力午收工作。”关店乡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与此同时,该乡建立网格化指挥协调,建立保进度、保秸秆清理、保禁烧管理的机制。抢收现场,乡村干部顶着炎热天气把工作重心开展到田间地头。“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实行24小时预防秸秆禁烧值班制度,及时清理托运路边杂草,消除禁烧安全隐患,把监督责任落实到午收工作一线,保证乡村干部在岗在位,有效促进全乡午收任务的完成,确保颗粒归仓。”该乡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