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损伤是仅次于四肢创伤的严重损伤,已经成为了全球第3大致残以及致死的疾病,针对颅脑外伤的病人,及时地进行康复治疗能够让病人尽早地恢复功能状态。接下来,就让本篇文章为大家介绍有关于颅脑外伤的知识以及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1.什么是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创伤疾病,指的是病人在外界直接暴力的作用下,对大脑产生损伤的疾病,伤情比较复杂且严重,若是没有及时地治疗,很容易导致病人死亡,并且预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2.颅脑外伤的症状表现
2.1意识障碍:这是颅脑外伤病人最为常见的症状。
2.2呕吐:在受伤之后病人的颅内压会升高,进一步导致病人产生喷射性的呕吐。
2.3头痛:一般见于神志比较清楚的颅内损伤病人,主要是由于颅内高压、颅内出血、颅骨损伤所导致。
2.4 瞳孔改变:在受伤之后病人的一侧瞳孔会出现散大的情况,并且反射会消失,但是病人的神志是清醒的,一般是颅骨骨折引导的。若是病人在受伤之后两侧的瞳孔并不等大,一侧瞳孔缩小,并且光反应比较灵敏,可能出现了脑干部位的损伤;若是病人两侧的瞳孔均缩小,并且光反射消失,伴有高热的症状,则代表病人的脑干部位已经受到了大面积的损伤,病情比较严重,处于脑疝晚期。
3.颅脑外伤的康复治疗
3.1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颅脑损伤指的是病人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已经处于稳定的48小时以内,在此时实施康复治疗有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尽早恢复身体功能。
3.1.1保持良姿体位
病人头部的位置不能过低,否则会影响颅内血液的回流,将病人出现偏瘫一侧肢体的肩胛骨向前、肘部伸展、肩前伸,将下肢保持屈髋屈膝的状态。每间隔2小时为病人改变一次体位,避免压疮的发生,同时为了增加病人偏瘫一侧的感觉刺激,建议多采用患侧卧位。
3.1.2提高病人觉醒能力
通过肢体按摩、直立姿势训练、被动关节活动、针灸、并刺激、拍打、挤压等方式针对病人的大脑产生刺激,这样更有助于病人能够尽快地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大活动的范围。
3.1.3预防关节挛缩
针对挛缩的肌肉群可以通过伸展练习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被动地活动病人的关节部位,每天训练2次以上。
3.1.4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采用起立床进行训练,初次训练时将起立床的倾斜角度固定在30°左右,每天站立2次,每次时间持续在20min~30min之间,当病人适应这一角度之后可以每次增加5°~15°的倾斜角度,直至调整为90°,在此期间注意询问病人的感受。
3.1.5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可以采用穿弹力袜、抬高下肢、间歇性气压泵治疗的方式,改善病人的肢体血液循环,针对主动活动功能较差的病人需要采用肌肉功能电刺激、被动运动等方式,针对具备主动运动能力的病人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则有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
3.2恢复期康复治疗
恢复期指的是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的1~2周,在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病人的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进行康复治疗,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3.2.1上肢功能训练
上肢功能的恢复首先从屈曲性联合运动开始,因此需要在早期鼓励病人进行这类运动,到了后期这一运动就会对病人的正常生活功能产生干扰,因此需要采取抑制性的联合运动。
可以利用持续性、缓慢的牵伸屈肌以及多重刺激的方式针对病人进行训练,如痛觉、视觉、触觉等。最后让病人能够针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逐渐地引导病人完成自己穿衣、取物、进食等。
3.2.2下肢功能训练
(1)扶物下蹲法:病人需要使用单手或双手前伸,之后扶住固定物,保持身体直立双足分开的体位,慢慢下蹲后再起立,每次训练3~5min。
(2)患肢摆动法:病人需要使用单手或双手前伸或侧伸,之后扶住固定物,单足负重站立,让患侧肢体做后伸、前屈、外展、内收的摆动,每次训练3~5min。
(3)内外旋转法:病人需要使用手扶固定物站立,一只脚略向前伸,让脚跟着地,做内旋、外旋的动作,每次训练3~5min。
(4)屈髋法:病人需要正坐于床边或椅子上,让上侧下肢能够自然分开,将两只脚下部作为轴心,反复进行屈髋、屈膝的运动,每次训练3~5min,以髋关节受限严重侧为主,根据训练的情况逐渐增加幅度、次数。
3.2.3言语能力康复
言语障碍、命名障碍、构音障碍是颅脑损伤病人的主要特征,一般在病人发病之后的3~6个月是言语功能损伤的恢复高峰期,但是在病人发病后的2~3年实施言语功能训练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需要病人在康复期间能够坚持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在30min~60min,每天训练1~2次,从最初的单音节发音,逐渐过渡到字、词、句的练习,之后引导病人阅读一些短篇文章等。
3.2.4认知知觉功能康复
颅脑损伤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最为严重的现象,在康复训练中常用的认知功能训练方式需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删除作业:在一张纸上写一些大写的汉语拼音字母、数字或换一些简单的图形,让病人根据指令删除指定的字母、数字或者图形。之后,可以改变顺序以及要删除的内容,反复多次练习。随着病人功能的逐渐恢复,可以通过逐步缩小尺寸、增加行数、增加新内容等方式以增加训练的难度。
(2)时间感:给予病人一个秒表,使其能够按照指令启动,在10秒内停止,如此反复练习。随着病人功能的逐渐恢复,可以逐步延长时间以增加训练难度。也可在与病人交谈,从而分散其注意力,同时开展进行训练,以进一步提高难度。
(3)视觉记忆:先将3~5张日常用品的图片展示在病人面前,给予病人5秒时间记忆,然后将卡收回,让病人描述出所看到的物品的名称,反复数次训练,随着病人功能的逐渐恢复,增加卡的数目。
希望本篇科普文章的讲解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什么是颅内损伤,并且掌握有关于颅内损伤的康复治疗知识。
(作者单位系太湖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