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铜娟
根据李娟的同名散文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遍大江南北。在李娟的笔下,阿勒泰不再只是一片土地,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一种态度。她的文字,就像那片土地上的阳光,明晃晃地照进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纯粹、惊艳和震撼。
那里的阳光像金豆子般倾泻而下,明晃晃地直照大地。天空澄澈像一汪水晶,不带一丝杂质。大朵的白云在天空悠闲地飘荡,幻化成各种模样。浅绿、碧绿、深绿的草地绵延不绝,一直铺陈到天边。草地上牛羊成群,溪水淙淙……人们惊呼:完全可以媲美《挪威的森林》。这让我忆起多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散文时的情景:纯粹、惊艳和震撼。
在这以前,我读过的散文中,从没有看到过作者这样的描写方式。她那近似于白描的写法原始、纯粹,直击心灵。她写炎热流汗,说:“那不是流汗,那是在漏水,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湿哒哒地漏着。头发一绺一绺的,皮肤绯红滚烫,空气中布满尘土,黏糊糊的。”写严寒,她说“最怕的是冷,那个冷呀——冷得人一动都不敢动,觉得动弹一下都会瞬间露出破绽,让四面围攻的寒冷逮着空子,猛地掏空隐藏在身体最深处的温暖。四肢又沉又硬,唯一的温暖和柔暖只在胸腔里……”
如此的描写在作者的文章里随处可见。阿勒泰的美丽在这寒冷与炎热的交错中倏忽而过。尽管这样,她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情和热爱,她笔下的生活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因为对哈萨克语言的不熟悉,她妈妈自创了“小鸟牌”香烟和其他很多稀奇古怪的新词语,而当他们连比带画地和牧民们沟通时,虽然闹了不少的笑话,但结果大多是完美的。她受牧民们的邀请参加“拖依”(乡村舞会)十月乡村的夜晚,金黄的草料垛和天空的光芒照耀大地,院子里的树上牵满了灯泡,照得满天的星星都失去了颜色,冬不拉和电子琴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笑着,唱着,跳着,舞着,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欢乐。那时候,不分你我,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笑哈哈。
《我的阿勒泰》中,除了对游牧生活的描写,让人了解到看到不同于平常生活的风情外,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对生活的乐观和坚韧。
阿勒泰不下雨的时候总会闹旱灾,雨水多一点又有洪灾。天气冷的时候有雪灾,太热了又有冰雹灾,蝗灾……尽管如此,还有很多人愿意在那里继续生活,并且也不认为受点灾难有什么太委屈,在这里,“活着”是最简单的事。她和妈妈带着高龄的外婆开裁缝店,开小卖部,跟着牧民辗转迁徙。很多时候,帐篷被风刮倒。她们全家上阵,在风雨飘摇中守住家,守住爱,那份超越平常的艰难,在她的笔下风轻云淡,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一般。她的光明、从容、乐观、理性深深感染了我们,这大概是这部作品格外打动人的原因吧。
夏木阴阴,水草丰美,阿勒泰正处在一年中最丰腴的时刻,而李娟清泉般的文字潺潺流淌,浸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也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