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新的文化使命

张纯林

版次:03  2024年05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时代,我们新的文化使命是什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换句话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前提。

纵观中国文化思想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文化繁荣景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奠定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地位。

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一场传播新思想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更新扬弃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开启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转折,使中华民族迈入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跨进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的二十大赋予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前途光辉灿烂,使命却任重道远。当前,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来自于美西方势力用各种极限施压的手段企图摧毁我们的自信。聚焦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这“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需要用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并在国内外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通过“两个结合”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获取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文化是精神外化之光,精神是文化内在之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不断增强的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因为缺乏文化支撑,就会因为理想信仰的动摇、就会因为思想缺钙而失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就成为我们第一项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追求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更加凸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中华文化既蕴含着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丰富思想,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又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建设文化强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具有历史的厚度;以中国“和而不同”的包容情怀为轴线,具有宽阔的广度;以五千多年不曾断裂的文明为载体,具有仰望的高度;以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铸就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灵魂,具有坚实的深度;以无数中国人民多彩多姿生产生活为依托,具有暖心的温度。我们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以我为主的文化思想,绝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搞唯我独尊,而是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更好促进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就成为我们第二项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必然包含中华文明的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对中华文明作出精准概括,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理论遵循。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一方面,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奠定中国式现代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尤其是通过“第二个结合”,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彰显。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鲜明的特征,实现了对人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力,不断向现代文明转型,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五大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现代性”,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提供了特定的时代性内涵,推动了中华文明革故鼎新并向现代文明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成为我们第三项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支撑;建设文化强国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扎实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是文化强国的显性标杆,是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凝练和提升。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内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文化的外在表现。

在文化繁荣的基础上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