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探索出具有淮南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淮南模式”打造“生态之城”

本报记者 周莹莹 本报通讯员 张纯育

版次:01  2024年05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2023年底发布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中,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案例——“探索变‘沉陷之城’为‘生态之城’的绿色转型‘淮南模式’”榜上有名,我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的成效进一步显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探索出了具有淮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积极打造“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水面征收+光伏产业”、“搬迁安置+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

坚持地企协同,统筹推进综合治理

淮南市域现有国有煤矿企业3家,采煤矿井17对,采煤沉陷区涉及凤台县、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实验区。截至2023年底,沉陷总面积44.88万亩,沉陷面积持续扩大,每年仍将新增沉陷面积约1万亩。

坚持规划引领。在《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专门章节统筹规划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在《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期间治理目标,建立项目库和任务清单。

压实修复治理主体责任。市政府与采煤企业签订年度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书,督促企业实施采煤沉陷区基础设施修复和综合治理项目,建立采煤沉陷区居民基本情况一户一册、采煤沉陷区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施采煤沉陷区沉陷情况动态监测。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申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项目,督促企业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专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19.42亿元专项用于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十四五”期间全市预计减少沉陷面积约6166亩。2021年以来,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等5个项目成功申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1.7亿元,已减少沉陷3853余亩。

坚持居有定所,实施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

车行至淮南淮河大桥,一栋栋高楼映入眼帘,这是潘集区实施的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示范区——滨河新城安置区。走进安置小区,幼儿园、卫生院、村委会、运动场、便民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仅此小区就可以安置搬迁群众近万人。同时在凤台县永幸河北岸,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示范区——凤凰湖安置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居住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已搬迁入住群众近5万人。

针对我市点多面广线长、影响人口量大的特点,采取多种模式推进搬迁安置。集中安置,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安置质量为原则,推进整村异地搬迁,已建成跨乡镇集中安置点16个。就近安置,由县区政府统一规划选址,乡镇政府组织实施,以村为安置单位,就近在乡村集镇周边、矿区周边建设安置小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已建成潘集区王桥新村等就近安置点48个。货币安置,以住房安置为主,尊重群众意愿,推行“货币化补偿”方式,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缩短搬迁安置周期,方便在城区就业的群众自主购房,全市签订货币化补偿协议1.9万人,发放群众货币化补偿资金约13亿元。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沉陷区生态修复

按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耕则耕”的原则,多种模式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

坚持打造“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模式。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九龙岗——大通(“九大”)采煤沉陷区以生态修复为抓手,通过实施科学规划布局、健全推进机制、创新治理模式、聚焦系统治理等举措,9.3平方公里的治理区,栽植各类树木19万株,绿化覆盖率由不足20%提升至75%以上,把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湿地公园、网红打卡地,被市民亲切誉为“舜耕山下九寨沟”。该项目获得“安徽省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称号,并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成为世界银行与安徽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潘集区东辰生态园,走进这片占地3000余亩的生态园,鸵鸟在此悠闲惬意、梅花鹿在这里安了家、众多白鹭来共享碧水蓝天。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