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里奔波

宋 扬

版次:03  2024年05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父亲这一生,用辛勤和认真对待每一寸地。曾经,从父亲的地里长出来的每一棵菜,都是他改变家境的希望。而今,它们中的每一棵,都饱含了他对儿女浓浓的爱。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村以种菜、卖菜为生的那户人家造起了二层砖瓦楼。父亲和母亲一合计,把我家四口人的地拿出一半,也开始种菜。后来,种菜的越来越多,蔬菜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种菜没挣到钱,菜地又改回粮田,父亲只得跟随打工潮挤上了去往沿海城市的绿皮火车。父亲在嘉兴、无锡、上海间辛苦辗转了一大圈,依然没挣到钱。那年春节,父亲回家过年,听说生姜产量高,价格还不低,父亲不走了,谋划大面积种生姜。父亲坐大客车从乡场转县城,县城转省城,省城再转县城,县城又转乡场,最后步行,父亲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从同省城的另一个县买到产量高的姜种。大年三十刚过,村上家家户户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悠闲里时,父亲已抡起锄头平整生姜地。父亲用锄头把大块的土拍碎,有水分重拍不散的,父亲就一锄一锄把它们挖成小块。

父亲种的姜很快冒出了碧绿的芽儿。到五月份,生姜地成了一片绿的波涛。生姜丰收了,接下来的头等大事就是把它们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每天,天不见亮,父亲和母亲分头行动,母亲用大背篓背了七八十斤生姜去赶乡场,父亲则用他的自行车驮一百多斤去县城,有时也去赶邻近几个大乡的集。20世纪90年代初的县道、乡道还不是柏油路或水泥路,雨稍大一些,土路便一片泥泞。雨天,父亲几乎只能把自行车推着走。几十里的路,父亲吃了不知多少苦。

一季生姜能给我家带来三四千元的收入。除了日常开销,父亲攒够了我和妹妹读书的费用。我俩还算争气,先后考上了大学。如今,我和妹妹都在省城有了工作,又买了房。为了给我们带小孩,父亲和母亲不种菜了,他们把老家的地都送给了亲戚耕种。虽然远离了土地,但父亲种菜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早些年,父亲和母亲在我这边带孩子,父亲把小区里别人扔的废旧水盆、花盆、塑料箱都收集起来,又去邻近的一个建筑工地带回一些土,居然在小区里人迹罕至的角落像模像样地种起了“盆盆菜”。每隔几天,父亲就坐了公交车给妹妹家送去一些菜。后来,父亲的“盆盆菜”之规模越来越大,引得小区的老年人纷纷仿效,终被其他业主投诉了,物业公司出面紧急叫停了父亲。事后,父亲一直为这事儿感到遗憾——“这下,吃菜不方便了!那些角落,空着也是空着,简直浪费啊……”父亲珍惜每一寸土,那是一个老农民骨子里对土地的眷恋。

近两年,父亲和母亲在妹妹那边带小侄女。所幸妹妹家住顶楼,屋顶被父亲改造成了一块面积不算小的菜园。父亲的菜园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春天,两排韭菜绿油油的,接力冬天葱的水灵;夏天,很矮的辣椒枝上竟能吊出个头挺大的青椒,南瓜、黄瓜在竹架上一个劲儿往高处爬……隔三岔五地,父亲会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送来他种的菜——就跟他几年前奔波着给妹妹家送菜一样。父亲有我家的钥匙,每次送菜,他都不会提前打电话,他不愿影响我们上班。每一次,父亲总是放下菜就走了,他还得掐算着上幼儿园的小侄女的放学时间往回赶。

父亲这一生啊,在卖菜、种菜、送菜间忙碌奔波。父亲种的菜,就算只是用白水煮着吃也是极鲜美的,那菜里有父亲多年来在困境中的努力,更有他对我们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