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到行业龙头

本报记者 吴 巍 本报通讯员 蔡士宏

版次:02  2024年05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初夏时节,在寿县迎河镇迎淮豆制品公司,一辆辆货车不时进出厂区,车间内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不停忙碌,自动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企业内外一派繁忙景象。

做“生态豆腐”。10年前,该豆腐厂还是一家小作坊,“加工车间”是位于该镇常圩村的三间房子,生产中的废水直排东风支渠,天热时气味难闻,引发群众纷纷投诉,后豆腐小作坊迁移到李台集中区。入驻后,因生产规模小、环保设施不完善、造成有污染现象,也不时有周边群众投诉。为彻底解决环保不达标问题,企业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沼气池、污水处理站等环保设施建设,同时将环保理念注入豆腐生产环节,流转930亩闲置土地用于种植莲藕,在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下,处理后的废水进入荷塘,成为莲藕生长的“营养品”,莲藕同样能改善种植地的污泥和水质净化,这样既能美化周边生活环境,又可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企业收入。

做“创新豆腐”。为不断提高豆制品加工率,该公司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广豆腐干标准化生产及产品分级、包装,现拥有豆制品自动生产线5条、专用生产设备21套、检测设备11套、冷库420立方米。为满足市场需求、丰富产品品类,近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如香干、素牛肉、素鸡、卤素鸡、豆饼、千叶丝、脆皮、腐竹等多种产品,受到广大客户青睐。

做“品牌豆腐”。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日加工大豆达到20吨,主要产品远销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吸纳员工168人,其中151人来自该镇附近村,实现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每人每月务工收入可达4000元。2023年,企业产值突破8000万元,纳税31万元。公司相继成立了党支部、团支部,组建了工会,先后被认定为淮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