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通集疏运体系“最后一公里”

版次:02  2024年05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我市不断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方式,不断提升联运畅通水平。

我市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拥有众多煤电化企业,输入输出的煤炭、化工、建材等大宗货品货源稳定,企业对运输方式和运输效率要求提高,对货物运输降本增效和发展多式联运需求迫切。据统计,2023年我市完成港口吞吐量1409.6万吨、货运量10429万吨、货物周转量589.47亿吨公里。

为加快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开展了《淮南市多式联运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我市港口布局、临港经济、铁路、公路连接条件等,统筹规划建设集疏运体系,并对港口布局科学规划,高标准编制港口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引领港口经济发展;突出做好水运港口布局,以寿县五里闸与毛集何台为核心港区,依托淮河与江淮运河两条航运经济带,建设凤台港区、潘集与大通港区、寿县港区等重点港区,形成“一核两带三翼”水运发展新格局,有效打通港口集疏运“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淮南段)、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建设;推进窑河—高塘湖航道复航工程前期工作,打通窑河、淠河等部分碍航航道,加快淠淮航道、茨淮新河等支流航道等级提升,构建以淮河和江淮运河为主干,窑河、茨淮新河等航道为支线的羽状航道网。据统计,江淮运河淮南段自2023年8月16日起试通航后至今,从长江途经江淮运河进入淮河,共有运输船舶2898艘、运输货物约522万吨,从淮河途经江淮运河进入长江,共有运输船舶3792艘、运输货物766.59万吨。淮南煤炭、水泥等货物可以由江淮运河航道直通芜湖港,比绕行京杭运河节约运距300余公里,且比淮南线铁路运输成本更低,将积极推动淮南煤矿、粮食等大宗货物的“入江达海”,全面拓宽了贸易渠道,加强了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和互补,为淮南水运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目前,我市进一步加快现代化物流网络建设步伐,拓展外贸进出口新通道,降低企业进出口运输时间和成本,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港口支持、铁路保畅”原则,制定了淮南市“铁海联运”班列开行实施方案。2023年我市“铁海联运”(淮南港——宁波港)班列顺利完成首发,实现了外贸企业进出口环境“一个承运单位、一次结算、一份提单、一份保险、一箱到底”的全程多式联运。

(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许 强 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