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5月21日8版报道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获新进展

多重证据指向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版次:01  2024年05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记者 吴 焰 李俊杰

“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介绍。

武王墩一号墓为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于今年3月进入椁室发掘阶段,4月16日在淮南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武王墩墓最新考古发现。

近日,国家文物局再次发布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重要成果。走进发掘现场,记者看到,数十名考古工作者正在椁室的南二室工作。

“截至目前,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和东一室发掘完毕,东二室和南一、二室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已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宫希成说。

据了解,北一、二室虽然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主要是乐器,有瑟、竽、鼓、编钟、编磬等。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出土文物以漆木俑为主,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等,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起居用具。

武王墩墓的墓主是谁?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宫希成透露,目前有多重证据指向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根据前期发现,武王墩墓可以断定是楚王墓葬。”宫希成说,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将楚国国都迁至寿春(今淮南寿县)。此后的18年间,此地共有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和负刍4位楚王。

在考古实验室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域,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执行领队方玲展示了一件近期出土的铜簠。“这是用来盛放稻粟类的食器,在它的口沿处有十二字铭文‘楚王酓(读yǎn)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酓前’就是楚考烈王的名字。”她说。

“我们已在两件提取出的青铜器上发现了楚考烈王的名字,这也是判断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宫希成介绍,日前,安徽省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专家认为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宫希成说。

武王墩墓东一室发现的口径超88厘米的铜鼎同样备受关注。在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记者见到了刚被提取出来的铜鼎。虽掩埋2000多年,铜鼎仍保留着最初的吉金色。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经初步测量,该铜鼎的口径达到88.9厘米,高度为111.5厘米,耳间距为111.7厘米。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