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林 冰

版次:A03  2024年05月1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身心仍未完全成熟,导致他们在疫情(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心理健康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高校中发现不少学生在三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后出现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其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与之前的公共危机事件相比,此次事件涉及面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更大,所以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变革十分必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并根据笔者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尝试探索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以解决学生有生活、学习、职业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一)多元立体教材下“教、学、做”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纸质教材改变为当下最新形态教材——智能化融媒体教材,将线上视频课程、练习题、测试课、课程资料包等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教材,学生用手机就可以扫码学习,将线上各种学习资源作为纸质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建立多元立体的教材体系。

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笔者所在学校目前课程已建成示范教学包、混合式教材等一百多个教学文件,包括33个授课视频、课程介绍、PPT、习题集、试卷库、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方法、参考文献、心理健康拓展视音频等,并上线学银在线平台,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线下实践教学课堂是根据线上某个知识点设计一个心理情境,让学生用心理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分工合作,形成一份调查实践报告,分享交流,引发反思,最后教师总结。

(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做中学、学中做”理念下的实践活动模式

每年利用“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以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进行活动设计,以活动为载体,以主题任务引领活动,以参与体验为手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去提升,达到自我觉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真正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别把挫折当回事”主题征文比赛、“心灵相约,自信同行”心理游园、“向压力say hi!”团体心理辅导、5·25心理知识竞答、“我想和你聊一聊”心理沙龙、 “同在蓝天下”校园心理剧比赛、“心向党”心理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在心灵的互动中认识和感受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传递正能量。

(三)创设多模式心理咨询组合

(1)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协同咨询的模式

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咨询,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咨询中心的老师知道,而更愿意告诉辅导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专业能力较为有限,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获取辅导员对心理问题学生的个人信息后,与辅导员一起制定危机干预方案。由辅导员与学生直接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后方督导的方式来进行双方协同咨询。

(2)朋辈咨询+督导的咨询模式

朋辈咨询学生虽然在心理咨询中有着与学生同龄容易共情的心理优势,但是毕竟年纪较轻,阅历也浅,在咨询中难免遇到问题。采用一个做朋辈咨询的学生后面加一个督导老师,随时跟进个案,在咨询+督导的模式下,充分调动师生育人的积极性,使用自助、助人相结合的方法,使心理育人更全面,更有效。

(四)为学生提供严密保护屏障的多重心理预防干预

健全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加强前端管理与动态监测,实行多重心理预防干预,为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严密的保护屏障:

1.注重学生健康心态及自我心理保健能力的养成,形成第一道心理预防城墙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帮扶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态,培养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是第一道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城墙。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到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方法和策略。另外,通过多种活动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探索学习,认知自己,树立合理人生信念,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未来养成习得性乐观的心理品质,是防范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

2.建立四级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学校、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层层筛查,落实心理危机日报告、周报告、零报告等制度,发挥好预警作用。建立各系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导师心理防控微信群,指导辅导员及班主任、班导师做好学生心理筛查及辅导工作,与他们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3.建立家、校、医院三联动机制,是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防护墙

与本地精神科医院建立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有效地保障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时得到及时的干预。同时,辅导员与班导师、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进行家访,配合家长,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对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上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随即介入,再配合辅导员,与家长沟通,跟进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扶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家、校、医院三联动机制,是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防护墙。

(五)平台保障

首先需要具备组织保障。学校层面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学校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并由教务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协调相关工作。同时也需要组织专家团队,多种形式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提供技术设备保障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拥有师生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综合等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平台,具有健全的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体系。同时,还购买了心理软件,该心理软件提供了在线心理预约、在线咨询、在线心理测试、线上直播课、线上科普知识宣传等功能,为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网络平台保障。利用VR虚拟现实的技术,如团体VR终端设备、VR虚拟身心综合训练平台与运动宣泄放松训练系统等,通过与虚拟场景身临其境的实时交互训练,以提升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耐受力,进一步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和特定心理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利用AI技术,尝试将ChatGPT等人工智能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之中。让学生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的传播和应用功能,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论与展望

基于“五位一体”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提高三年疫情(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过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包括:拓展互联网平台载体及VR、AI等工具的使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多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或同行交流会提高心理育人工作水平;提升辅导员等学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能力并成形方案;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并加大力度优化精品线上课程;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有效机制等。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努力使心理育人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目标,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当代大学生。〔本文系2021年度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五位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新》(项目编号:JSZM2021095)阶段性研究。〕

(作者单位系漳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