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是一种情怀

——读王剑冰《塬上》

版次:03  2024年05月1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丁 蔷

《塬上》是著名作家王剑冰的散文集,是一部行走于大地的书。我跟随作者穿越千山万水,欣赏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独特文化,感受作者行走时的执着追寻和家国情怀。

《塬上》是一本充满地气的书。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陌生的地坑院给我形象的画面感,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展现了塬上人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那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的窑洞,从地面往下看,很像一个下沉的四合院。坑院的上方像是一口古代的方鼎,有着“鼎里炒着星星,煮着月亮,有时烟气缭绕,有时云雾迷蒙”的自然景观。我惊奇于饮食文化中的“十碗席”与“穿山灶”;知道了剪纸中还有“崇黑文化”以及区别于石质名砚的陕州澄泥砚。在人生地不熟的塬上,作者深入其中,感受生活,将自然风景、普通人的生活、历史背景等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地气,带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塬上》是一本充满情感的书。这份情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作者的家乡渤海湾,辽阔广大。故乡的泥泞小路,深深的车辙,仿佛刻录着岁月的年轮,见证着时光的流转。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他们以捕鱼虾螃蟹、打野鸭为生。“螃蟹喜光,月亮升起的时候,它们就如士兵攻城,好大一群在月光下唰唰啦啦爬上来,在鱼箔顶沿吐着白沫子欢呼。逮它们也就在这个时候。”带着喜剧色彩的拟人化描写,读来令人哑然失笑。爷爷的故事,就像一颗颗被岁月打磨过的珍珠,闪耀着故乡的历史和文化。生命的故土,对无论走多远的游子来说,都是不能忘怀的情感所系,是亲近的,真切的。

《塬上》是一本追寻历史文化的书。读《祖巷》一章,才知道广东南雄的珠玑巷不是一般的乡村野巷,它与逃难的中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密集的祠堂方便远道而来的老乡亲认祖寻亲……珠玑巷成了中原人涉足珠三角的中转站,这里仍然保留着中原古老的节庆乡俗。读《通往故乡的桥》,才知道福建泉州许多带“洛阳”的名物,是战乱时大批南迁来闽的中原百姓对家乡的思念,是一份情感寄托,是文化的传扬。珠玑巷和泉州,相隔甚远,但它们都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这使我意识到,无论身处何方,我们的文化根源始终与我们紧密相连,并生动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中。

《塬上》还是一本书写生命传奇的书。作者长途跋涉、冒着危险,见证了黄河的源头,那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力量的山泉“玛曲曲果”。脸盆大小的山泉,像滚开的水一样在里面不断翻涌,流成宽一米、深十厘米的小溪,汇聚成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源宿营,雪山之巅的寒风凛冽,高原反应让人备受折磨。然而,那不畏艰险、坚守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以及严寒中绽放着勃勃生机的花儿,却用勇气和信念书写着生命的传奇。坚守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生命的奇迹无所不在,这是在探寻的路上,雪域高原带给作者的精神回响。

总之,《塬上》是一部融乡俗人情,情感故事,历史文化的书。作者行走在祖国大地,是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对各地文化根脉的追寻,是一种家国情怀。它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养育我们的土地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