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文化的深情书写

——读郭文斌《中国之美》

版次:03  2024年05月1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朱宜尧

散文集的封面很美。山峰遥遥相对,山脊绵延无尽,河流舒缓蜿蜒,沟壑以“之”字形态流淌出生命的起承转合。纤细的线条,勾勒出高耸的苍山,低矮的河流,构成了整个自然风景的清凉素雅。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中国之美。中国之美,美在山水,更是美在内在的文化与思想上。

评论家汪政在《序》中说,《中国之美》不是一般的散文作品,它还是一部实践之书,一部行动之书,是他在文学、文化问题上阶段性的总结与新的思考。汪政所说的“不一般”,说得细致一点,可能就是散文集兼具传统与现代色彩,兼有理性与诗性韵味,具备哲学高度与美学内涵,既有理论纲要又有事例典范,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厚重感,既有知识前瞻性又有生活实操性。这是兼具广度、长度、深度,拥有发现、运用、融合,传承大地文化、智慧、精神的一部散文集。

散文集把关注点放在对乡村、节令、风俗等自然文化的书写。通过“走街串村”,采取田野式调查的方法深入挖掘、考证、阐释,再加上作家拥有几年文化志愿者的宝贵经历,与央视总台制作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这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与挖掘,作家切实参与到乡村价值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培育、塑造、修复乃至重建之中,使得他的文字别具文化韵味特色,我们从与书同名的散文《中国之美》《世界上最美的夜晚》等篇章中便可得到有力佐证,作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挖掘其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生命收获新的认知、深刻的领悟,这于文化是一种发现,于身心是一种呵护,于生命则是一种成长。阅读中更为欣喜的是,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篇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带来不同的见解。例如在《中国之美》《中秋是归途》《〈记住乡愁〉与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都有关于中国之“中”所涉及文化方面的阐述,一个“中”字包罗万象,大有千秋意蕴,令读者惊叹不已,能深切感受到中国之美在文化方面所体现出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其次,独特的个人经验也值得读者细细揣摩与体会,这里面的哲学意蕴会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作家提出了“农历精神”“幸福学说”“生命学说”等,会引领读者深入思考。譬如节气,可以说是圣人先贤对于子民的深切教诲,是一种生活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文化学说。诚如作家所言,二十四节气中的时间是鲜活的,是有生命、有温度、能呼吸的。我们从农事的实践中感受到作家那些有深度的文字,又从文字中反馈到有温度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之美》写出了中华民族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哲学之美、历史之美、国学之美,等等,向世人展示了独具魅力的大美中国。

再次,作家给予了我们对自然认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求木之长盛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久远者,必浚其泉源。人类与自然为一体,那我们应如何进入自然,感受自然,收获自然呢?作家谈到了自己一次深刻体会。他说就比如元宵节点荞麦灯,你不能动俗念,要认认真真看着那个荞麦灯捻上的灯花是怎么结起来的。没有别的方法,就是认真看,看着看着,就有了一种体会,仿佛进入到了火的里面,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人纯粹地进入时间、进入空间、进入事物里、进入祈福中,要全然忘却自身,享受那份宁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宁静是时间结出的芬芳,或者说时间结出的沉香在宁静的里面,又并非简单针对宁静而言,感知时间或宁静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事物。所以,这是一本很让人受益、很受启发的书,文化的哲思与辨析与方法,用很现实的方法提供给读者。

阅读《中国之美》,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国学带来的启发,更多的是内心认知的提升,以及对时间、空间、自然、生命的尊崇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