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5月8日5版头条报道

长淮当歌,皖北如何唱响文旅“好声音”?

安徽日报记者 柏 松

版次:01  2024年05月1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省文旅市场热闹非凡,皖北多个旅游景区的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皖北,历史底蕴深厚,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文旅发展存在适销产品供给不足、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行业内生能力不强、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如何补短板、锻长链,在振兴皖北的背景下实现文旅振兴?

“五一”期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以科技赋能促进文旅产业迭代,挖掘千年古城文化底蕴,创新文旅产业表达形式,赋予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新的内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古城深度文旅体验。

打好楚文化牌——千年古韵,迸发消费新活力

“五一”前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一号墓”阶段性发掘成果发布,确定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

5月1日,淮南市在该市博物馆举办《武王墩及淮南地区出土楚文物特展》,首批武王墩墓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广大市民见面。从事楚文化研究多年的寿县古城办顾问李凤鑫感慨:“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和木漆器,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度过了楚国800年国祚的最后19年……

今年“五一”,寿县结合旅游市场下沉趋势,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楚文物特展与武王墩部分出土文物特展进行互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一块块楚金币组成的金山、造型独特的三足羊首铜尊、锋利依旧的越王“者旨於 ”剑……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涉楚文物700多件套,一件件珍贵文物,再现先秦古国的繁华。

“淮南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吸睛无数,掀起探寻楚文化热潮。”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常远霞告诉记者,武王墩墓与寿春城遗址遥相呼应,形成贯穿淮南市区西部的楚文化廊带。五天假期,该馆接待游客3.59万人次,同比增长53.4%。

假期里,寿县还举办了多场以楚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的文旅活动,让文化流量变文旅“留量”。

咚咚咚、锵锵锵……300位选手共同演奏曲牌《长流水》,高亢、激昂的鼓点,让人们领略了寿州锣鼓的魅力。5月2日,寿县首届“楚韵遗艺 青年传承——寿州锣鼓争霸赛”精彩上演,成为寿县“非遗深度体验游”的代表之一。

“寿州锣鼓素有‘会说话的锣鼓’之美誉,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入选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州锣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骏龙向记者介绍,16支队伍同台竞技,将具有浓郁楚文化韵味的锣鼓向八方宾朋尽情展示。

“五一”假期,全省博物馆推出各类展览300多个,“文博+旅游”“文艺+旅游”等组合擦出新火花。寿县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功吸引游客近210万人次。

打好民俗牌——丰富载体,文旅融合新体验

民俗文化汇演、舞狮巡游采青、非遗打铁花……4月21日,寿县举办古城民俗文化节,将游客体验感拉满,也开启了“五一”小长假的文旅序幕。

5月2日上午,寿州古城以豆腐“宴宾”,举办千人豆腐宴。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