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吴喆敏
田家庵区坚持把“民声呼应”办理工作作为践行为民宗旨的重要抓手,聚焦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围绕群众呼声网上看、网下办,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的目标。2023年以来,该区8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发展民生事业,全渠道受理群众和企业直接来电及网络留言6.2万余件,办成了一批好事实事,解决了一批要事难事,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广开渠道集民意,闭环办理群众诉求
田家庵区持续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畅通渠道收集民意,闭环办理群众诉求,让群众反映事项流转更便利、办理更快捷。
该区完善制度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坚持定期会商,建立职责清晰、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推进机制。以“民声呼应”办理事项为载体,整合人民网留言办理、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为企服务线上平台、12345热线、重要信访问题线索等平台资源,变被动接收群众诉求为主动收集问题线索,形成由总平台“一口子出、一盘棋抓”的工作体系。同时,加强督查督办,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第一时间下发“交办单”,逐次提级下发“提示函”“督办单”,以“统一归集诉求、分流交办核处、统一回复结果、及时督查跟踪”的“工作闭环”,促进形成“快受理、快核查、快处置、快整改、快回访”的“良性循环”,确保群众反映的事情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办、有人抓。截至目前,该区已受理省市“民声呼应”涉及事项69件,办结65件,其他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创新出台区委区政府重点问题交办制度,对群众关心、需重点关注的反映事项进行重点督办,2023年以来累计交办重点事项16件,妥善解决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度高的事件。
完善机制利长远,源头治理利企为民
田家庵区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源头治理,全力做到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
针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议,田家庵区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建立区领导联系服务对接金融机构机制,常态化开展政银企、政校企对接会,召开返乡企业家新春茶话会、牛肉汤产业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选聘110名干部联系服务253家企业和33个重点项目,设立15个营商环境亲清监测点,安排优化营商环境“体验官”,深入找问题、补短板、强弱项。2023年以来,该区累计退减缓免税费5.36亿元,全区创优营商环境重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多名同志获评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个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动自行车上楼问题,该区由个性问题找出共性原因,于2023年开始在全区全面铺开电梯阻车器安装,截至目前覆盖率已达98%以上;吸取南京雨花台电动自行车火灾教训,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疏堵结合全面推广电动自行车停放棚及充电设施建设工作,有效解决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难等问题,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聚焦重点办实事,精准服务暖心惠民
田家庵区以“民声呼应”工作为统揽,从小切口入手,把十项暖民心行动和民生实事统筹起来,机制化解决民生难题,全方位推进共建共享。
坚持就业优先,“三公里就业圈”社区实现全覆盖,2023年以来举办各类招聘会186场,新增就业1.1万人,青网科技园认定为安徽青年创业园。持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去年田十六小新校区、龙湖中学公园校区投入使用,新增集团化办学成员校3个,今年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淮南二十四中与龙湖中学资源整合,扩大龙湖中学本部办学规模,完成洞山中学小学部主体建设,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质医疗服务,新朝阳医院项目、东方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安徽省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