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热辣滚烫”的词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趋势和路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要避免认识误区和实践雷区,悉心“选种”、用心“培苗”,也要“强基固本”,让其更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之所以能向“新”而行,是因为它代表新兴技术、能够创造新价值并形成新兴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片面追新求新,而忽视甚至放弃了传统产业。比如,把钢铁、石化、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等同于夕阳产业、落后产业。再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于是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资金投入、技术设备越来越少,让传统生产力让位,甚至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传统”不等同于“低端”,传统产业行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压舱石,对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创新与守正统一起来,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喜新”不“厌旧”,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符合各自特征发展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各地应该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产业基础,科学谋划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样才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比如,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跟风追热,“只追热的,不追对的”,什么火就搞什么,盲目上马“高大上”的新兴项目,不顾实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此,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始终关注生产力的真实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实际增长,先立后破,有选择地发展新产业,打造新模式,多样态地做,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自己干,闭门造车,画地为牢。当前,国际上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保护主义和技术壁垒,发达国家借助自身的科技优势,不断制造各种冲突和脱钩,累及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发展,若要在关键技术上突出重围,唯有自立自强。不过,追求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绝非关起门来搞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闭门造车”只会导致故步自封、止步不前。现在国际上的许多前沿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今全球正历经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这是我国实现技术追赶的一个机会。只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更多新思想交流、碰撞,引导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资源来华流转,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惠己达人,实现共赢,为世界带来难得发展红利,共同繁荣。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干劲十足。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我们要摸清本地区资源禀赋,科研发展现状,技术创新家底,科学谋划、精准发力,一切工作都往实里做、做出实效,保持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协调发展,使传统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提质增效,实现蜕变,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