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敬
长篇报告文学《磅礴金沙》是作家沈洋继《磅礴大地》《磅礴之路》后完成的“磅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部作品饱含激情,震撼人心,既有宏大的场景描绘,亦不乏生动的细节勾勒,极具深度与广度。沈洋引领我们满怀敬意地深入金沙江畔,踏上那片古老又火热的土地,去亲身感受4座超级水电站建设的波澜壮阔、重重艰险与无尽荣耀,不仅为我们详尽刻画了惊天动地的平民英雄群像,彰显了新时代的磅礴伟力,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唐代白居易尝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文体之王”小说以虚构和想象为特征间接反映生活不同,报告文学每每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独到理性与借重文学的形象生动性,除具备新闻的真实性外,更具有能密切地参与社会生活进程的独特个性。作家沈洋为立体式、全方位呈现4座超级水电站——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建设的前世今生,采写水电移民的阵痛、重建家园的艰难、干部群众的奉献,以及水电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澎湃能量,一趟趟跋山涉水,一次次探访追寻,一遍遍求证解惑,可谓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凝成这部具有史诗特质的新著。
《磅礴金沙》全书20余万字,包括“溪洛渡的梦想”“向家坝的光芒”“白鹤滩上白鹤起”“大风起兮乌东德”等11个章节。作品开篇以“乌蒙高原的磅礴”为引子,生动地描绘了金沙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沈洋以真挚、细腻、精准的写实笔触,将乌蒙高原的广袤、壮美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上,继而通过对当地“土著”民众推心置腹的采访和充满钦敬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勤劳朴实、坚韧顽强与心系家国的优秀品质,为整部报告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沈洋以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水电站的建设为主线,以翔实的数据和专业知识为支撑,逐一展现它们从无到有、从梦想到现实的壮丽蜕变过程。通过对建设者的深入采访和实地探察,沈洋将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得淋漓尽致——从高山峡谷的艰辛开拓,到技术难题的不断攻克,再到生态保护与移民安置的妥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难以想象的困难。而这些细节,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大国重器崛起之不易,更能感受到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矢志不移、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毋庸讳言,主旋律作品自应传递一种凝聚人心、教人向善、向上、向好的正向价值观,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合时代。正如沈洋所言,“你的文字、文学作品,要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记录下身边的火热巨变和点滴感动。”在《磅礴金沙》一书中,扎根彩云之南多年的沈洋,除对这几项超级水电工程的建设者们——那些用汗水与智慧点亮这片土地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本色的描摹与热情的颂扬外,还将笔墨的重心集中于那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无私奉献的基层移民干部。如溪洛渡农技站那位46岁的张姓女干部,尽管因肾功能出现问题而做了手术,腰间常挎着一个尿袋,但只要镇上有工作安排,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坚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村工作,从不落下,如若自己到昆明去换尿袋,她也会叫丈夫去村里替班,让人唏嘘不已。而从市里到村里,像她一样的各级干部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深知移民是天下第一等难事,却义无反顾地“奉献青春,牺牲自我,把生命与仁爱、忧患与良知融为一体,把生活同责任、奉献与担当连在一起,把生存同真、善、美结成一脉,和人民大众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呼吸,共命运”……
古人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诚然,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诀别家园,更没有谁乐意迁坟重葬,不敬祖先。所以,对于移民群众的付出,沈洋更是敬意盈心,不吝笔墨,诸如他们的不解、惶恐、徘徊、挣扎、心痛、憧憬……直至一步一回首,含泪别故土,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平凡中见伟大的壮举,必会在历史时空中镌下永恒的印迹。以严云波为例,当他泪流满面,终无法抑制住“越来越大,越来越浑浊,越来越苍茫,比失去了亲人还要痛苦”的哭号时,即便铁石心肠的人也会鼻酸眼涩吧。实际上呢,他却是村子里最支持移民工作的人,甚至能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做了很多针对移民群众矛盾的疏导化解工作,功莫大焉……
高峡出平湖,白鹭舞金沙;大坝江中起,绿电进万家。如今,4艘巨型“水电航母”早已成为“西电东送”的骨干电力之源,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民百年梦想圆,作家笔墨随时代。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剑力赞《磅礴金沙》“堪称一部磅礴浩荡的江河传,一段荡气回肠的移民史,一曲悲壮激越的时代歌”,掩卷,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