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建筑 唤醒老街区

——浙江城乡古韵走访随笔

版次:04  2024年04月2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于清河坊感受“市声到海迷红雾”的繁盛,在南浔古镇品味“百间楼下水清涟”的氤氲,在廿八都探寻“前村后郭水相通”的熙攘,在龙泉西街赏鉴“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旖旎……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毫不吝啬对江南的溢美之词,把诗句名篇留在浙江的古镇老街。时光流转,相约世界读书日,记者走进这些从漫漫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古建筑、老街区,静心“阅读”浙江的城乡古韵。

踏入绍兴嵊州之西的崇仁古镇,青石板、古民居,静谧而纯粹,斑驳的墙壁渲染着过往烟尘。古镇中心,一座古老的戏台矗立于四方天井之间。戏台之上,曲悠长、步飞扬。

作为文化大省,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街区107片,名城名镇名村数量居全国第一;历史建筑11063幢,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85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多层次保护体系。

浙江多地践行“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历史文化建筑空间尺度、景观环境“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建县于东汉时期的丽水松阳,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近年来,一场“拯救老屋行动”让当地百余个古村、300多幢老屋重焕新生,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数字赋能构建起老屋“监管-修缮-利用-体验”全链条保护利用格局。

老百姓生活在历史街区中,保留的不仅是物质形态,更是人居场景。

在衢州江山的廿八都镇,这片“大山里的文化飞地”建筑自成一格,不仅有完整的明清古街,还有融合了浙式、徽式、赣式、闽北客家等多种风格的古建筑。尽可能保留原始模样的古街,浓缩着延续百年的商贾文化、移民文化、方言文化。

“保存老房子、留下老住户”的理念,也唤回了离乡的古镇游子。

“站上梅城太平桥,脚下是清丽的河水,南望是雄壮的澄清门城楼。那一刻,我的游子心总算落了地。”看到历经多轮综合整治而焕然一新的杭州建德梅城古城,在外闯荡多年的年轻人钱敏回来了,并在古城开办了独立咖啡店。

文化基因激活老街风韵,也撬动着人文经济的繁荣发展。

晚春的绍兴卧龙山脚下、环山河边,仓桥直街历史街区里的一间间特色店铺,留住了“最江南”的市井烟火气。在湖州南浔区古镇集群内,轧蚕花、绫绢制作等传统习俗,场景式地呈现着原住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向美而行。

城池和街巷肌理,一点点重新梳理;宅院、石碑和古井,一处处重见天日;老故事和新业态,正在融合……

赓续历史文脉,浙江如今持续进行各项制度的探索——做细做实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健全保护对象名录、分布“一张图”,加快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县(市、区)全覆盖。此外,浙江还将通过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老屋复兴”,推动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赋予了古镇老街持久的生命力,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双向奔赴”,让城乡古韵在浙江大地续写华章。

(新华社杭州4月23日电

记者 王俊禄 段菁菁 唐 弢)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