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以小见大”助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版次:02  2024年04月2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凤台县坚持将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搭建“小课堂”、用好“小平台”、开展“小服务”,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模式,“以小见大”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以“小课堂”讲清“大道理”,让教育内容有声有色。该县突出培训重点,围绕理论、政策、法治、榜样、技能等方面打造“五个课堂”,全面提升农村党员政治素质和干事本领。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以集中授课为主、送课上门为辅,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聚焦党员所需所求充实培训内容,合理设置课程,利用线上电子问卷,采取“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根据党员岗位实际和学习需求,利用党校、老年学校、电教远教站点等量身定制实施“农村党员乡村振兴一日行”“城市党员社区治理一日行”“企业党员安全生产一日行”等培训项目及课程15个,累计参训党员1000余人次,着力补齐党员能力短板,全面拓宽党员眼界,提升党员综合素质。

以“小平台”凝聚“大合力”,让教育形式出新出彩。该县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借助“两微一抖”等线上平台,搭建云端教育阵地,定期推送党内政策法规等内容,有效提升党员教育覆盖面,实现党员学习不断线。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方法,着力构建“远程教育终端+微信群+学习强国+公众号”为主干的学习体系,方便党员就近就便接受教育。采取“每日一推”“流动党员大礼包”等方式,推送时政新闻、凤台县大事件和党务知识270多次,让线下学习走向“指尖”,让线上教育走入“心间”。依托乡镇红色村史馆、党员培训基地,全面开展好党员轮训,不断丰富党员教育活动载体。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在白塘庙革命纪念园和三里沟抗日纪念园等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追忆先烈光辉历程。2023年以来,全县共组织119批4700余名党员赴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接受党性教育。

以“小服务”传递“大能量”,让教育成效走深走实。该县采取“理论课堂+实践锻炼”深度融合的方式,引导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组织农村党员走访慰问残疾人、留守儿童、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践力量,让学习成果延伸到“群众心里”。聚焦“千万工程”、农家乐、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培训20多期,传授食用菌、蔬果、稻田鸭等种植养殖技术,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紧抓企业用工“高峰期”和求职就业“热潮期”,加大对就业宣传力度,推介优质用工岗位。引导回乡流动党员争当服务家乡的勤务员、发展经济的领航员、兴办实体的招商员、展示家乡的宣传员,分享外出期间工作、生活情况,目前已开展专项家乡推介会15场,进一步拓宽了在村党员发展思路,提高了增收致富本领。

(本报记者 贾 静

本报通讯员 赵 郁 常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