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与当地文旅结合成为城市特色名片,聚集大量马拉松爱好者带来可观衍生收入

长三角马拉松,跑起来“卷”起来

解放日报记者 何书瑶 连俊翔

版次:A01  2024年04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又到了一年中举办马拉松的旺季。长三角是国内马拉松的“热土”,赛事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3月至4月,光是经认证的A类赛事,长三角地区的举办数量就有至少46场。

各地跑起来,也“卷”起来。

人气火爆,“一签难求”

若论马拉松赛事举办数量最多的,全国排前两位的省份都在长三角。这个春季,江苏、浙江举办的A类马拉松赛事分别达到21场、14场,拔得头筹。

尽管赛事众多,但不少赛事“一签难求”。

长三角乃至全国马拉松的“顶流”——无锡马拉松参赛规模为3.3万人,但报名人数达到26.59万人,整体中签率仅有12%,其中全程马拉松的中签率低至3.45%。最终的参赛选手中,来自外省市的跑者占64.2%。

惊人的数据,让这场无锡马拉松成为中国马拉松史上报名人数最多的比赛,且仅次于东京马拉松,位列亚洲第二。

赛事规格较高是一方面原因。按照不同级别的组织管理水平、对运动员的保障、参赛规模等,马拉松赛事可申请由国际田联(IAAF)颁发的标牌认证,最高级别为金标。3月至4月,长三角举办的标牌赛事达到8场,其中无锡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和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为金标赛事。

近两年新创立的赛事也同样火爆。于2021年开办的淮安马拉松今年吸引了近4万人报名,整体中签率为38%。2023年创立的苏州马拉松吸引超5万人左右报名,去除直通名额,中签率为46%。今年首“跑”的金华马拉松也吸引1.5万人报名参赛。

即便是一些参赛规模在万人规模以下的赛事也不缺跑友。比如在淮南举办的凤台警营马拉松吸引来自全国23个省份9000余名跑者参赛,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

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马拉松爱好者。2023年,江苏、浙江进入完赛跑者分布最多的省份前三名,占全国比例分别达9.48%、6.58%。

赛事衍生收入可观

为什么各大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比赛?真的赚钱吗?

马拉松赛事的收入主要包括政府补贴、报名费、赞助费、转播费等,其中赞助费是大头。但数据显示,即使是在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省级马拉松赛事,赞助费也仅够覆盖50%至60%的赛事成本。

根据统计,国内A1类赛事平均赞助商费用,约占总体运营经费的54%;而A2类赛事获得的赞助商费用更低,仅能覆盖赛事总支出的51%左右,所以往往还需要政府的补贴,才能勉强达到收支平衡。

当然,上马这类国内顶级赛事不在此列。与其他市级马拉松赛事相比,上马的资源更丰富,不乏国际运动品牌、各大金融机构的身影。例如至尊赞助商耐克,截至2023年,已连续12年赞助上海马拉松。

虽然直接收入有限,但马拉松赛事为举办城市带来的衍生收入较为可观。

数据显示,无锡马拉松创造了高达2.83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谓是小人流带来了大收益。

这里可以来算一笔账。本次无锡马拉松共有3.3万名参赛选手,若假设每名参赛选手都独自前来,那么人均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8586元。若假设是一家三口前来,人均消费也达到2862元,是无锡去年中秋国庆假期间人均消费的2.63倍。

同样,在今年南京浦口马拉松期间,人均旅游消费达到736元,是今年清明假期南京游客人均消费金额的1.36倍。

除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各地政府更看重的是长期的城市形象建设。

与其他体育赛事不同,马拉松与当地城市的连接性更强,比赛线路往往会贯穿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特色街区等,再通过直播、社交平台的照片和视频等方式传播,展现市容市貌,以此增加大众对该城市的了解,从而促进观光等旅游产业发展,带来长尾效应。

让马拉松成为特色名片

随着马拉松的密集举办,各地赛事又如何办出特色?从长三角各地来看,马拉松与当地文旅结合是最常见的做法。

苏州马拉松将整个赛道设置在护城河、盘门、狮山商务区、寒山寺、平江路、东方之门等多个苏州地标性建筑沿线,赛事奖牌则以苏州地标为主,还有刻字和个人完赛时间贴片,赛道沿途则有舞龙舞狮、昆曲、评弹、船拳等展演宣传苏州特色。

南京浦口马拉松在赛事之上融合了非遗民俗手狮舞、马灯表演、舞龙舞狮表演等文旅活动,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观看。

除了文旅,长三角还有一些城市在创新赛事上步子迈得更大。

2024年上海黄浦马拉松,首次将“轮滑”和“路跑”深度融合,由两场轮滑赛事、上海企业四分马拉松赛和线上赛组成,比赛当天,轮滑选手率先出发,路跑选手随后出发,两大参赛选手阵营共享一条赛道。

杭州的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则把奋斗、创业的城市底色作为马拉松特色,将赛道起点设在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一路经过4家省实验室和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赛道沿途还分布着5万多家企业。参赛者中有一支由近百名人才组成的“余杭海创未来人才跑团”,其中有来自高校、省实验室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有在余杭创业的企业家们,还有良渚文创、乡村振兴人才等余杭特色劳动者。

让一场马拉松,成为城市的一张特色名片,已经不是“独家秘籍”。未来,如何规避同质化、打造差异就是留给各地主办方的考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