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节气里妖娆的春花将寿县这座有着5000年人类生活史、3000年建城史的古城,点缀得璀璨烂漫。春和景明的三月末,在寿春大剧院里,伴随着激扬的寿州锣鼓,寿县文学周拉开了帷幕。应此春景的是寿县文学的盛典:在寿春大剧院偌大的会场里,端坐着近千人,见证着寿县被冠以中国“文学之乡”、“全民阅读推广城市”,被称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发展风向标的《小说选刊》亦在此举办“寿春杯·《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奖”的颁奖典礼。浩荡的春风鼓动蔚然的文风,拂动寿县文学的春景。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十次为郡。她是楚文化的积淀地,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头顶‘千年古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国家园林城市等桂冠,是淮河岸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红色文化融合的一颗璀璨明珠。”启动仪式上的纪录片开场白,点明了寿县的历史起源与地理区位,画面中雄伟城墙、巍峨城门的“古”与高楼林立、长桥贯虹、高铁飞驰的“新”交相映衬,令人赞叹。我在台下观看纪录片,眼前的画面与记忆库的图景交叠,内心汹涌着身为寿州人的自豪感。城很古了,却还不老,应了它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名字——寿春,它高寿却青春,从曾经的楚都变成了如今的县城,虽说建制低了,但王城的气度,深入这座城的土地、刻入了这座城的城民基因里,代代传承,绵延至今。
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标识地和千年古县。寿县的文学艺术盛于楚风、强于汉韵,既有着亘古的丰饶,也有着现当代的辉煌。西汉第三代淮南王的刘安,定都寿春后招贤纳士,讲经论道,在八公山上观测天象、修仙炼丹,编纂出牢笼天地、思想体系丰富的杂家代表作《淮南子》。皇皇巨著《淮南子》博极古今,既保存了先秦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又开启了两汉以后的文化,同时还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精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淮南子·天文训》第一次完整、科学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被编入太初历,至今已两千多年,今人依然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时序,感受节令的变换、季节交替。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宓子贱在淝水河畔瓦埠社堂讲学,遗风至今。寿县自唐代兴建学宫以来,州学、书院、社学历代不绝,宋代吕公著家族“将相三世,辅翼两朝”。明朝天启年间,由黄奇士创建的循理书院,历经明、清、民国,饱经沧桑,赓续保护寿春文脉至今。进入现代,金克木、张锲、王英琦等文学前辈,笔大如椽,操翰成章。浓厚的文学积淀,成就了寿县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寿县崇文尚德的大气谦和,延续了寿县守正创新的笔耕不辍。
也正因此,中华文学基金会对寿县创建“文学之乡”的申请进行了考察评审后,给予盛赞。当中华文学基金会安亚斌秘书长在台上宣布:“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支持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开展文学组织工作和文学惠民活动中特色突出、亮点鲜明,在公共文学服务方面舍得投入、基础扎实、氛围浓厚,当地文学生态发展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文学之乡’创建标准。根据《‘文学之乡’创建和管理办法》规定,评审结果已公示无异议,决定授予寿县‘文学之乡’称号。”
那一刻,台下掌声雷动,我泪眼朦胧。作为一名生于寿县,长于寿县的本土作家,我深爱寿县,这座文风蔚然,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为我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创作素材。近年来,我的书写始终立足寿县,在对寿县的风物、历史与人文,乃至沿革、文物、遗存、地貌、水文、气候等深入了解后,我的目光更加深情,笔触更为沉静,当我察知了古城的“古”,在书写新时代的寿县故事时,我精准地描摹古城文化与历史、风物与人情,目光在观望未来与观照人性上聚焦、游移,我的笔即时地描撰出了我的所见、所思,记录古城新时代的山川风貌与人情世事。
家乡的辉煌灿烂的历史令我骄傲。楚相孙叔敖于2600年前在寿县城南修筑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古称芍陂)。芍陂初建,利用河、陂、渠和地面高程落差选址取源,构成一个排灌自如的大型灌溉系统,塘口面积85平方公里,周长65公里。芍陂灌区津渠交织,“垦辟倍多,境内丰给”达到了“灌田万顷”的规模,历史学家曾作考证并论断,“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芍陂的修建,保障了灌区内农田的旱涝保收,满足了楚国开拓疆土对军粮的需求。神奇的是,这座古塘,至今仍然发挥它最初灌溉农田的作用。在变幻莫测的历史时空中,古塘虽历经沧桑,但20世纪五十年代,寿县人民重修安丰塘。经过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安丰塘蓄水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0万亩,灌区粮食年产量60万吨。它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千年古塘重新焕发生机。
每每陪同外来游客站在安丰塘畔时,我都会心怀敬畏,并感慨万千。芍陂的历史,是古人深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创造的奇迹。而2600年后,安丰塘虽历经沧桑,却能够稳稳当当、始终不殆地造福于人类。这个奇迹,不仅源于孙叔敖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治水精神的雄才大略,也反映了历朝历代对芍陂进行修复和改造的辛劳与智慧,以及世代生活在安丰塘周边的百姓,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保护,当作一种历史的责任。一座活了2600岁而不竭的古塘,其价值不仅在于它优美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是见证古城人文环境的活历史,它让古城的“古老”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形容词,而是成为古寿春文明与文化最真切的见证。
幸甚至哉,在当今寿县,类似安丰塘这般,佐证寿县文明史的实证还有许多,楚文化博物馆里丰富的文藏,壮观的古城墙、未解之谜的月坝以及镌刻历史的四大古镇……古迹沉默不语,但生活在这座古城的人,历来崇尚文化、热爱家乡、热衷研究、书写、记录古城的历史典故与真实故事,他们在成就自身人生和事业辉煌的同时,为延续寿县文脉、传承文学基因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颇成体系,记录古城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的著作。这些著作,令古城历史不曾虚化,令古城文脉传承至今。
而今,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新时代文学的方向与道路,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创立了有5名正式编制的县文学艺术院。寿县文学艺术院成立以来,已高规格开展“全国著名作家看寿州”“春到正阳关——全省知名小说家寿春采风”等系列活动,并联合寿县作协组织围绕重要节点、重大事件开展采风创作、读书会、改稿会、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有了组织阵地与创作引导,寿县作家集结成队,聚焦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笔为旗,书写出了更多反映人民心声、凝聚人民力量的优秀作品。2023年,寿县作协荣膺“中国作协基层组织先进集体”称号。在古老的寿春大地上,寿县文学的春景正以崭新的态势声势浩大地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