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指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以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即便在古代,良好的生态环境依然是国之根本,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深刻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和“六项重大任务”。其次,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最后,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任务看,必须深刻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以“两个结合”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因自然而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也体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贯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因此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寻求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系统观念,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在“两个结合”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生态话语体系的国际认同和群众理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并结合我国社会各方面具体实际创新发展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发挥好政府的主导统筹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强调利用自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取之以时,取之以度,生态环境保护不是舍弃发展而缘木求鱼,而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应在高水平环境保护中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让高品质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其次,在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方面,须始终坚持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形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合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科技支撑,夯实人才之基。最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方面,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应遵循自然规律,深入贯彻“两个结合”,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