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如何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陈 雯 安俞静 孙 伟

版次:A01  2024年04月0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战略人才力量的核心资源,是驱动高质量发展、赢得优势和主动的关键变量。长三角创新、绿色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强有力支撑,需着力打造长三角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建议在人才评价与奖励机制、人才政策保障、人才载体建设和创新生态培育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现状:有高原少高峰

在长三角,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汇聚,但人才层级“有高原少高峰”。2022年,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37.07人)的近2倍,人才总量占全国的20%。但总体来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依然偏少,在国际学会、国际科技组织等担任重要职务的科技人才比例不高。

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但与人才特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近年来,长三角各城市相继出台多项引才政策措施,2016至2022年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4.7%提升至7.9%,逐年稳步增加且始终高于其他城市群。但与北京、深圳等地相比,长三角地区人才政策改革力度不够,落地见效不够、吸引力不强。根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综合评价结果,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前三,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与之存在一定差距。

对策建议

(一)突出求真务实和成果价值

一是公平公正开放,科学评估和优选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应弱化评价对象的头衔、身份和“帽子”,更加广泛地发现人才,主动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建立注重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与实际贡献的评估考核体系。二是建立新型人才奖励制度。鼓励以“好奇心”驱动的原始创新活动,对于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给予国家级荣誉和指数级增长的资金配置,引导科技人才坐“冷板凳”、出真成果,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实际贡献。

(二)加强人才吸引政策实施力度

一是增创吸引一流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国际水准,量身定制高端人才支持政策,在工资待遇、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等方面为顶尖人才打造顶级配置。二是全方位培育人才生态。围绕人才发展全周期全链条需求,着力在人才关心关注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解难题,为人才提供稳定舒适的优质生活环境。

(三)加大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力度

一是推动国家实验室等吸引人才高端载体的跨区域协同组织。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预研建设,积极培育创建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不拘泥于一地一市加快建设,推动资源整合重组,综合采取撤、并、转等方式对研究方向交叉或接近的平台进行整合优化。二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组建创新团队。以建大设施、育大企业、聚高精尖人才团队的聚才思路,围绕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跨界组合、多学科融合的创新科研团队,与学科发展、前沿交叉、重大战略任务相适应。

(四)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

一是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科研事业,追求真理、勤奋钻研、勇攀高峰。二是营造优良的人才工作氛围。完善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实行严格的失信惩戒制度,打造诚实守信的科研环境。

(解放日报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讲师,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科技创新大数据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