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小饭店

赵 阳

版次:03  2024年04月0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有朋友来,我总喜欢往沿街的小饭店带,不光省钱,关键是味美。隔壁县的文友老孙,每次过来,吃饱喝足后都要迷离着双眼大喊:“过瘾,快活!”朋友们小聚,每每征求我的意见,我也会竭力阻止到大饭店。

寿州古城是一个美食国度。只要来过古城的人,都会为这里的美食所征服,回去后常常念叨,如数家珍,豆腐宴、牛肉汤、小刀面、老鹅块、“鹅三件”……不一而足,成为古城美食的义务推介员。近年来,随着古城形成旅游热,一些游客对古城的美景美食慕其名钟其味,或组团结队,呼啸而来;或三五好友,单独行动。只要来了,没有不叹谓不虚此行的。也就有商家看到商机,不失时机地建设“特色店”,推出“特色菜”满足刚需,进一家店,就能“吃遍寿州”了。

但我还是想推荐您到寻常巷陌的街边店。

街边店多为大排档,门面局促,装潢简单,包厢里只有一张圆桌,周围的座椅背贴着墙壁。客人来早了,可以先“掼蛋”。门后平时放着一张折叠小方桌,“掼蛋”时需先把圆桌移靠墙壁,腾出空间后再支开方桌。待上菜时,再把圆桌恢复原状。这还是较大的包厢,古城里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包厢,里面只能放一张方桌,四边顺着四条长凳,“掼蛋”、吃饭都在上面进行。就这样的条件,街边店也是人满为患,不提前预订,难饱口福。

在古城吃饭,最好先做点“功课”,弄清楚自己的口味;再做“攻略”,弄明白各家饭店的特点特色。喜欢清爽的,可以品品清炒蒿苔、八公山豆腐宴;喜欢火辣的,可以尝尝干煸泥鳅、寿州老鹅块。这些店家,各有各的招牌菜;店里的厨师,各有各的一、两手绝活,虽做不了满汉全席,但差不多都能“一招鲜,吃遍天。”古城只有3.65平方公里,弹丸之地却人口众多,寸土寸金,街边小店鳞次栉比,竞争激烈,没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看家“菜”,绝难存活。当然,如果您是第一次来,仅是体验一下寿州菜肴,也可以到城外门面较大的“特色店”,那里有专门为游客量身定做的“特色店”。我总认为,这样的菜品,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所谓的“劈柴火烀黑毛猪”,“瓦埠湖水煮湖鱼”,忽悠的成分较大,他一说,您一听,就完了,当不得真。也不想想,“人多无好菜,猪多无好糠”,这样的店,一天要开七、八十桌,甚至更多,菜肴肯定都是流水线作业,能有好材好料?到这里吃饭,其实就像游客来到景区景点打卡拍照,意味着来过吃过,就行了。反正,除非顾及场面招待外地来客,这样的店,当地人不去。

在小饭店吃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随意随心随性。不管鸿儒还是白丁,无论土豪大款还是贩夫走卒,在这里一律平等,深藏功名,都是纯粹的食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进了小包厢,把门一关,可以口若悬河,把大腿翘到二腿上,也可以把一只脚抬放到凳上,怎么舒服怎么来。能够大声说话,张家长李家短,争论抬杠,划拳斗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炎热的夜晚,效仿着街坊,把桌子抬到树下,听着护城河、拐角塘的蛙声虫鸣,光着膀子喝酒聊天,惬意满满,充满人情味、烟火气和乡野味。这个时候,您常常有意外收获,发现除了饭桌上面,还有你的周边,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都成了美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所说,置身于这样的氛围,您实现了美食的终极目的,“在进食的过程中,感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幸福。”

小饭店吃饭另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听那些虚头巴脑的传奇传说,避免自己被误导,以讹乱真。中国美食有神话传统,似乎每个地方的美食都必须有“美丽的传说”,传说的主人公还要非富即贵。为了让古城的美食文化能像历史一样底蕴深厚,有的商家真是拼了,“挂羊头卖狗肉”,打肿脸充胖子,攀龙附凤“拉郎配”,胡编滥造了一些故事,什么牛肉汤是因淮南王刘安品尝后赞不绝口而流传下来,香椿头拌豆腐是乾隆下江南时所命名,上菜时搞足噱头,又是敲锣,又是“宣旨”,美其名曰增强“仪式感”,全不顾这些美食,本来就是些草根食物。这么做,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菜品不自信,只能落个不伦不类。小饭店没有财力和精力去“弘扬美食文化”,菜品也不能像大饭店那样讲究品种齐全。这里的老板与厨师,大多数都是“一肩挑”,“夫妻店”至少占一半,一人忙后堂,一人结账兼跑堂,最多再找个伙计帮帮忙。这些人,开店做菜只晓得“要好吃”“留住客”,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手艺上。平日所做菜品就是那么几道,麻鸠凉面、五元子盐水鹅、小嘴红烧牛肉、蒋记卤拼等,精益求精时间一长,刀口选料、火候佐料全凭经验,“唯手熟尔”。“看家菜”口口相传,有口皆碑。

如今,文友老孙来古城吃小饭店已是轻车熟路。就在刚才,已近午夜,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那头,老孙又是一番“过瘾,快活”的兴奋。原来就在傍晚,老孙与一帮邻县文友又窜到古城,“从进门到出门,一路都是惊喜不断;从观摩到品尝,满眼都是啧啧惊叹。”为了不给我这个忙人“添麻烦”,他们虽然“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但误打误撞,古城美食依然如此完美地呈现。

老孙所说的这家饭店我知道,置身于古城南内环城墙根下,主打八公山豆腐宴,每道菜都很养眼,口味也是刚刚好。老板名叫张士宏,对吃特别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