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尧
好的散文是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与情感中,如抽丝剥茧般进行艺术加工,不断发现并唤醒的产物,能给人以启迪。这是我阅读散文集《每一天,美一天》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美”,我还有另一种体会:美,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外在形貌或内在精神,更深度的美,是一种邂逅,一种经历,是困顿时的大义凛然,是困顿后的豁达释然。
包利民从日常生活中取景,那些可能是我们不经意的小事,或是完全忽略的事情,都被细心的作家捕捉到。他从情感的常态与变化中,捕捉到生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人性的复杂、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那些生活中看似简单、平淡,甚至惹人厌恶的记忆片段,都成为了一种爱的表达。也许,作为人,或为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粗糙和粗暴。这似乎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描绘,如线条素描般,很难有新意,更难有诗意。我们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隐藏的深情大爱。然而,作家并非普通人,有着惊人的细腻,发人深省。
作家王安忆说,散文的质量取决于情感的质量。过去,我们过于注重爱、美和美好的方面,对于伤心、悲凉、痛苦和丑陋,常常是厌恶和摒弃,甚至完全忽略,不愿意提及。其实,这就失去了很多大爱、大美和大智的东西。那些悲凉、痛苦和丑陋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感!甚至更加珍贵。作家包利民的散文很大一部分是人的小痛点,那些被一带而过、不愿提及的小痛点,被作家付诸笔端,被饶有兴致地挖掘出来,升华为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充满了温情与力量。
散文《不想做最小的孩子》从另一视角诠释了生命中难以捉摸的爱。你可知道,父母为何都偏爱最小的孩子?很多人认为,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脾气会变得越发温和,自然而然就会更宠爱幼子。又或者是,老来得子,喜出望外之余,更感来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然而,包利民完全没有采用这样的解释。
之所以不想做最小的孩子,并非为了得到更多的宠爱,担心自己被宠坏,而是当父母中的任何一方离世时,才发觉与所爱之人共同生活的时光竟然如此短暂,比自己的哥哥、姐姐少了好几年,而这段时光中又蕴藏着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读完后,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我也是那个“不想做最小的孩子”的人,想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哥哥少了六年,比姐姐少了三年,突然间,眼眶湿润了。这样的文字,犹如一股强大的电流击穿情感,让我不得不回忆起我的母亲,那个已经离开我六年的母亲。她去世的那天,恰好是我刚满月的日子,这样的记忆,真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别离!
散文的“小”,有别于许多作家所说的“小”。写小说、写新闻,都可以从小切口深入,展现大主题、大时代、大变迁。而包利民散文所呈现的“小”,是一种朴素。它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所处的大时代背景,相对于生命而言,它是一种道理,也可以说是在时光清浅、细数流年中所展现的大智与大美。
《露珠里的云朵》,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充满想象力和诗意的名字啊!包利民的文字就像一条小溪,时而静静地流淌,时而蜿蜒曲折,时而激越昂扬。这篇文章仿佛是一位智者的声音,告诉读者,每一滴露珠中都藏着一片云朵,都蕴含着一个万千世界。我们看不到,是因为我们的局限性,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因为我们欣赏露珠的角度出现了问题。作家多么希望每个人在每一天都能与露珠相遇,都能遇见美。让我们的眼睛能够发现美好,让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受感动,这样的日子便是静美的。用心去感受每一天,我们的生命自然就会充实而无悔。
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开始;每一天,都是生命的记忆。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着生命的大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