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堡垒”蓄动能 乡村振兴谱新曲

本报记者 贾 静

版次:01  2024年04月0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源,把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把党建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成果。我市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着力在建强组织堡垒、加强产业发展、推行微治理等环节出实招,以党的建设引领乡村建设,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建强组织堡垒,筑牢乡村振兴“主阵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头雁领飞,乡村振兴才能展翅翱翔。我市共有71个乡镇、827个行政村,村党总支469个、党支部1519个。为全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落实落细,我市坚持压紧压实目标责任、选优建强党员干部队伍、广泛开展专题培训,建强党建工作骨干力量。

我市结合实际,出台《全市乡村组织振兴实施方案》,成立全市乡村组织振兴专项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督导调度,落实组织振兴专项小组会议机制,实现重点任务闭环管理,实行常态化到乡村一线实地走访督导,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同时,全面梳理年度目标任务,实施重点指标量化赋分,对10个县区(园区)按照得分进行排序,作为各类评优评比重要参考,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工作有序提升。

我市还着力把优秀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战线中,选优建强党员干部队伍。注重选拔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进入乡镇班子队伍,特别是严把乡镇党政正职人选标准。严格落实村“两委”成员任职资格联审制度,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制度,严格人选入口关,目前全市827个村全面保持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双技”培训,2023年培训党员5974人。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从本土致富带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优秀群体中发展农村党员745人。同时,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五个一”活动,促进广大农村党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加强产业发展,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

基层党组织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我市以挂职锻炼、包联指导、驻村帮扶等方式,推动机关干部、企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机关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制度,2023年合计安排71名机关年轻干部到乡镇全覆盖挂职副书记、副乡镇长。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会同科技、农业等部门,精选农业科技人才859人,常态化深入827个村实地指导。实施驻村帮扶制度,坚持把选派队伍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精准选人、精心培养、严管厚爱,持续提升“三农”工作实效,从2001年派驻第一批选派干部以来,全市累计选派超过1400人次。当前在村的第八批选派干部,共有186个工作队,分布在162个脱贫村、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2个红色村,合计558人。

为持续加大集体经济扶持力度,市委组织部牵头有关单位,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汇聚各方面力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制定《淮南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制定《淮南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八条举措》,撬动工商、税务、国土等部门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出台《中共淮南市委关于开展党建引领农业生产“大托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广泛动员各级组织、干部、人才投入农业生产“大托管”,规定“按照土地托管面积每亩不超过20元标准对村干部进行奖励”。近三年来,我市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资金合计达到1.3亿元,扶持发展项目405个,举办市级集体经济擂台比武3期、选树优秀示范项目63个。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