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淮南国与淮南王

特约撰稿 周 强 陈 静

版次:23  2024年03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刘安与八公群雕

二十四节气广场

八公山升仙台

淮南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史前与三代的州来淮夷,为其打上厚重的底色;楚国建都寿春,犹如泼墨,气势奔放;西汉淮南国实现了地域文化由“楚风”向“汉韵”的完美转型,一幅清丽的画卷跃然纸上。

秦汉易代时期的淮南

淮水波澜不惊,但历史的风云变幻动魄惊心。公元前223年,已在寿春建都19年的楚国,无法阻挡隆隆的统一车轮,最终为秦所灭,一位南方贤者当时就振聋发聩地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朝在淮南地区设置了九江郡,郡治寿春县。40多年前,寿春是楚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楚国迁都寿春后,很快就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会。战国寿春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曲英杰《古代城市》数据,战国寿春城城区面积为26.35平方公里,规模超过齐都临淄(约15平方公里),赵都邯郸(约19平方公里)和韩都新郑(约14平方公里);魏都大梁与燕都蓟城还深埋地下,没有发掘;秦都咸阳虽然超大,但却经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大规模营建……数字虽然枯燥,但想象空间却有无限。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战争最先在楚地爆发。3年后,秦亡,贤者的预言兑现。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随即分封了18诸侯。英布是项羽麾下五大战将之一,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英布封王的原因不仅且是战功,关键是两件事的处理使项羽十分满意:一是按照项羽要求,坑杀了秦军20万降卒;一是按照项羽密令,暗杀了当时的天下共主义帝芈心。英布的家乡是在六县。为了光宗耀祖,英布衣锦还乡,直接将九江郡治寿春丢在一边,而将王都设在六县,也就是现在六安市的主城区。

淮南王英布与淮南国

项羽分封诸侯,最先入关灭秦的刘邦仅封汉王,建都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与英布平起平坐。刘邦认为项羽对自己极不公正,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挑起楚汉战争,这样,众诸侯必须在项羽与刘邦之间选边站队。

英布很滑头,战争初期一直保持中立,但项羽和刘邦都想把他拉进自己的阵营。刘邦洞悉九江国的战略地位,当楚汉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时,只要英布能在项羽的后方稍加骚扰,项羽的兵力就会分散。刘邦于是派人游说,英布叛楚归汉,项羽愤而出兵攻击,英布败逃刘邦。

公元前203年,战争前景还不明朗,而淮南地域正被楚军实际占领,刘邦为英布画了一张大饼,封他为淮南王。英布非常亢奋,于是回攻淮南,奋勇作战,最后在垓下之战的十面埋伏中,英布独当一面,帮助刘邦灭亡了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英布的淮南王地位得到确认。淮南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淮南”来命名行政区域。英布的淮南国地域广大,实际领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虽然地跨长江,但都在淮河以南,因此英布的“淮南”是名副其实的淮南,真正意义的淮南。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刘邦称帝后,与英布类似的兴汉异姓诸侯王陆续遭到清洗,尤其是梁王彭越被杀后,吕后还将尸体做成肉酱,遍赐诸侯王。吕后非常恐怖,英布非常恐惧,于是在公元前196年公开举兵反叛。3个月后,刘邦亲征,大破英布,英布败走江南,被自己的内弟长沙王吴臣诱杀。

淮南王刘长与淮南国

英布甫一叛乱,刘邦立即改封3岁的皇子刘长为淮南王,领地与英布的淮南国一样,仍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属于面积广袤、跨州兼郡的大国,但是王都则由六县迁至寿春县。这时的寿春县因为区位优越,人口集中,工商繁盛,文化发达,交通便捷,已成为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之外的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即位,刘长时年18岁。此时刘邦诸子中,仅存汉文帝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兄弟俩关系友善,但刘长“骄蹇且不奉法”。刘长在国内不用汉朝法令,出入皆用皇家礼仪,向汉文帝上书时,语气也很傲慢。刘长入朝时,见到汉文帝不称“陛下”而直呼“大哥”。公元前174年,刘长计划将40车的武器秘密运送至都城长安以北的谷口,然后公开反叛。同时还派人与东南闽越国、北方匈奴联络,以争取支援。

不久,刘长的阴谋暴露,被押解至长安治罪,参与谋反的从属皆被处死,刘长的王爵被褫夺,淮南国除,所辖4郡全部收归中央直辖。有司将刘长押送蜀郡安置,诸子和生有子嗣的姬妾可以随同居住,当地县衙门要给他建屋造房,每日供应三餐饮食,以及其它家用什物。汉文帝还特批,每天要给刘长确保供应5斤肉和两斗酒。

刘长性格倔强,从一方诸侯沦为一介囚徒,无论如何忍不下这口气,于是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汉文帝以列侯的规格将刘长安葬在关中。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所领地域仍为英布、刘长时期的淮南国故地,王都仍然设在寿春县。

“天下奇才”编著“绝代奇书”

刘长致罪的原因是谋反,但民间对宫廷斗争的内幕并不了解,对汉文帝贬黜刘长的行为产生疑问,于是在淮南国治下的核心区域江淮地区很快就流传一首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汉文帝为了平息舆论,才将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论辈分,刘喜是刘长的侄孙,不符合继嗣常规,因此民间对汉文帝的微词依然不能平息。公元前164年,汉文帝自我纠错,恢复了刘喜的城阳王本封,改封前淮南王刘长的长子刘安为淮南王。

刘安所封的淮南国,王都仍在寿春,但辖域则大面积缩水,庐江、衡山、豫章已不再归属。淮南国北部仍以淮河为界,南部边界大幅度退至今安徽巢湖、舒城、霍山一线。

刘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他礼贤下士,“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经常与其中的八位著名者一起,在寿春城北的山中谈经论道,著书立说,此山即现在的“八公山”。刘安牵头、八公参与,完成了许多著述,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就有:易学著作《淮南道训》2篇,乐学著作《琴颂》若干篇,杂学著作《淮南内》21篇和《淮南外》33篇,文学作品《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兵法著作《淮南王兵法》若干篇,天文学著作《淮南王杂子星》19卷。另外还有“言神仙、黄白之术”的《淮南中》8卷。

现在流传的只有《淮南内》,即《淮南子》“二十训”加“要略”。《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绝代奇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意义,如今研究《淮南子》已经成为一科专门学问。

《淮南子》的诞生,既为中华文化做出了淮南贡献,同时也使“淮南”之名如金声玉振,更为响亮。

淮南王刘安与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个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融合四季,贯穿全年,广为实践,流布全国,影响世界。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于2016年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为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二十四节气最完整的表述最早出现于《淮南子》。

传说中国在史前社会就开始了节令观察。东夷首领少昊以鸟为部族图腾,并以凤凰掌管历法,燕子负责春分秋分,伯劳负责夏至冬至,翠鸟负责立春立夏,锦鸡负责立秋立冬。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观察天文。羲仲居东方观察“日中”,羲叔居南方观察“日永”,和仲居西方观察“宵中”,和叔居北方观察“日短”。这几个节令于春秋时期正式规范为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至战国,“两分”“两至”之间又增加了“四立”。至秦汉,“两分”“两至”和“四立”各节气之间又分别增加两个节气。最终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

汉武帝即位后,刘安将二十四节气献给朝廷,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落下闳、邓平、司马迁等人制订了《太初历》正式颁行,二十四节气首次进入历法。《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月初节气称“节令”,月中节气称“中气”)的月分为闰月,这在我国历法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此,二十四节气完全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淮南王刘安与豆腐发明

传说刘安与八公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在炼丹过程中要以黄豆汁培育丹苗。有一次,豆汁偶与石膏相遇,阴差阳错地形成鲜嫩绵滑的块状物,食之味道鲜美,豆腐从此诞生,刘安因之成为豆腐鼻祖,八公山豆腐亦因此而闻名于世。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豆腐》确认了这种说法,还透露出当时豆腐价格的昂贵:“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还有朱熹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朱熹认为,自己种植黄豆,结果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而且因劳累过度,心情也变得消沉。如果早知道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制作方法,那就可以悠闲轻松地挣钱了。

明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沿袭此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同时指出豆腐的药用价值,“主治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刘安没有因为炼丹而长生不老,最终却因发明了豆腐而万世流芳,这也是淮南对全人类的不朽贡献。

现在,刘安发明的“八公山豆腐”闻名遐迩,素有“八公山豆腐甲天下”之美誉,但它的制作过程却非常复杂。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淮南市申报的“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用豆腐作为烹饪原料,可以做冷菜、热炒、大菜、汤羹、火锅等多种菜式,淮南市以八公山豆腐为原料创制的系列豆腐菜肴品种多达400余种,以豆腐菜肴为主的淮南“豆腐宴”享誉世界,成为安徽省十大经典名菜之一。

淮南王刘安与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淮南王刘安比汉武帝刘彻年长23岁,论辈分是刘彻的皇叔。起初,汉武帝对刘安非常尊敬,认为刘安的才华堪与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比肩,经常召刘安至长安草诏著文,刘安也经常向汉武帝献上《颂德》《长安都国颂》之类的歌功颂德作品,请汉武帝赏析。汉武帝与刘安经常“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暮然后罢”。

有一次,汉武帝请刘安为屈原《离骚》作传注,刘安“旦受诏,日食时上”。“平旦”为卯时,清晨5时至7时;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餐“食时”为辰时,上午7时至9时。刘安仅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皇帝布置的“命题作文”,其《离骚传》也将屈原和《离骚》推到当时的巅峰高度。刘安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离骚》的“传注”之中,就这样实现了“楚风”向“汉韵”的完美转型。

虽然如此,但汉武帝希望对外抗御匈奴,拓土开疆,对内削弱诸侯,加强中央,因此对刘安主张的因循旧范,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感兴趣。公元前134年,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杂家思想为主的《淮南子》当然在罢黜之列,刘安的思想观念与汉武帝渐行渐远,其悲剧人生却越来越近。

渐渐的,淮南王的存在也使汉武帝感到不安,他颁行《推恩令》,大刀阔斧地削弱诸侯国势力。公元前122年,刘安终以“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获罪,刘安自杀,“党与死者数万人”,淮南国除为九江郡。

负责审案的是腐儒公孙弘,奉皇帝诏令办案,皇帝认为刘安“谋反”,办案官员只能进行有罪推定,于是刘安的结局只能是被谋反。辟阳侯审食其当年被刘安的父亲刘长锥杀,他的孙子审卿牢记此仇,于私下里买通公孙弘,互相勾结,落井下石,最终将刘安置于死地。

淮南王与淮南国后话

刘安自杀后,善良的人们不希望他就这样冤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刘安是升天成为了神仙。东汉王充首先在《论衡·道虚》讲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刘安和道术之士们在品尝了炼丹炼出的豆腐后得以升天,而鸡犬们只是舔舐了残羹剩饭,甚至磨豆腐产生的废弃物豆腐渣,竟然也跟着升天。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和葛洪的《神仙传》进一步发挥,延伸说到汉武帝知道淮南王刘安升仙后的懊恼,说到陷害淮南王刘安的小人遭到惩罚……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淮水注》中,八公山中有刘安升仙遗迹两处。现在寿县境内的八公山南麓和八公山区境内的八公山北麓都建有升仙台。郦道元笔下的八公山上还有“淮南王刘安庙”,还有刘安炼丹取水的“隐室石井”,又名“八公石井”。如今刘安庙的踪迹已很难寻觅,仍存的淮王丹井可能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八公石井”。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位于寿县城北2公里处,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后来的历史上,淮南国还时时存在,三国魏、西晋、南朝宋和南陈的地方行政建制中都有淮南国。淮南王更是一个群体,西汉之后的历代淮南王还有东汉李宪,三国魏曹邕,西晋司马允、司马超、司马祥,前赵刘冲,后赵石昭,前秦苻生,北魏拓跋他、元显、元遵、元敬先,东魏元宣洪,北齐高仁光,南朝宋刘子孟、南陈陈叔彪,唐朝李茂……其中匈奴族1人,羯族1人,氐族1人,鲜卑族5人。这足以说明,“淮南王”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延续性,具有广袤的地域延展性,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性……

(本版图片由王炳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