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沃土、涵养生态,我市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

在“近悦远来”中擦亮“淮才可遇”品牌

本报记者 李东华/文 陈 彬/图

版次:19  2024年03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4年2月8日上午,我市举行“淮才可遇”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

2024年1月21日,求职者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专场招聘会现场找工作。

2023年10月21日,淮南师范学院“职引未来、振兴皖北”专场招聘会现场。

2024年1月27日,求职者在淮南高新区春风送岗专场招聘会现场应聘。

2023年3月18日,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在校园春季就业洽谈会上应聘。

2023年11月9日,淮南市“青年人才入职第一课”在市委党校报告厅开课,市委书记任泽锋以“燃青春坚守初心 壮筋骨笃行致远”为题,为全市400多名各领域新入职的青年人才上了一堂入职第一课,吹响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集结号。

市委书记任泽锋为青年人才讲授入职第一课,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关爱人才成长的生动体现。2023年以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中央及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和中心任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真心爱才,持续强化人才工作支撑

我市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升级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考核问责,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

我市坚持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衔接,积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继制定实施“人才强市20条”后,聚焦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人才措施》,打造重点产业专项人才政策,人才政策升级至“4.0”版本。同时,围绕“季度赛马”指标任务,出台《淮南市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办法》,依托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载体,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人才安徽行”活动是省委部署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引才聚才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我市贯彻落实《“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总体方案》精神,制定出台《“淮才可遇”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落实方案》,常态化开展人才交流对接工作,组织开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来淮和文旅人才淮南行等活动,对接助力产业发展,让四方英才走进淮南、了解淮南、选择淮南。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年度重点人才工作任务清单,实行“年度要点、季度清单、定期调度、专项述职、年度考核”闭环管理机制。科学设置指标体系,提高人才发展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中比重,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年度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作为领导班子评优、领导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

坚持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与专家人才心贴心交朋友、听建议,实打实办实事、解难事,引导专家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将自身奋斗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2023年以来,市领导及各县区(园区)党政负责同志走访慰问专家人才764人,市县两级组织召开各类人才恳谈会47场。

倾心引才,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活动,淮南这些年的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和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成绩斐然,良好的发展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我希望能用自身所学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今年2月8日,在“淮才可遇”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俞王月 洋满怀深情地说。

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重点领域,以求贤若渴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选才引才渠道,持续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海聚英才”热潮涌。举办“海聚英才”活动之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13名院士和百余名行业领军人才参加;开工建设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用足用好安理大的科技资源、淮河能源的科创资源、人才强市若干政策,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举办“海聚英才”活动之“全国知名高校高层次人才淮南行”,邀请定向选调生及知名高校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126人来淮,实地参观了解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44名定向选调生选择淮南。举办“海聚英才”活动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淮南论坛暨淮南汽车产业成果展示活动,助力淮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创新方式揽英才。率先在全省出台市属事业单位引进落选安徽省定向选调生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办法,通过定向推荐岗位、直接面试考核等方式累计引进45名“985”高校落选定向选调生,其中博士12人。创新工作方式,指导凤台县、寿县开展“人才回家”计划,累计回引人才175名。

招才引智入高校。通过设立高校人才工作站等,由市领导带队,组织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分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12次,宣传推介淮南养人生态、签署人才合作协议、开展现场招聘活动,累计招引各类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112人,与在淮企业达成就业意向1100余人。全年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及高技能人才8700人,新增留淮大学生4000余人。

悉心育才,深培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2023年12月,由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共同组织编撰的《淮南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白皮书》重磅发布,白皮书全面分析我市现有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提出全市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及健康长续发展的建议。

“为组织编撰好白皮书,调研组深入重点企业、产业园区、高职院校等,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归纳总结我市在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及管理上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市技能型人才发展政策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机制活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事业旺。我市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围绕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经济主战场育才,建好平台载体,深化市校合作,加强人才交流,让各类人才茁壮成长、发挥作用。

用活用好市级培育平台。坚持“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模式,评选产生第10批“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1家,让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创新团队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释放澎湃动力。持续开展淮南市“3361行业名家”评选工作,在淮南政务新媒体开辟“3361行业名家”风采展示专栏,择优遴选12名“3361行业名家”,充分展示行业名家对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打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在淮职业教育院校,为中安联合等“6+1”产业龙头企业开设技能人才“定制班”,为人才联合培养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订单式”培育。支持淮河能源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建设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寿县充分利用淮南籍院士资源,开展了“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家乡行”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领衔回淮作高端人才报告。

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我市深化与驻淮高校合作,专项划拨5575万元用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人才引进等工作。2023年以来,帮助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11人,免费为两校提供人才公寓260套,积极帮助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与闵行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技能人才培育等工作,推动淮南市与长三角等先发地区教育、医疗人才共育共享,举办淮南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卫健系统青年骨干等专项培训班5期,累计培训各类人才230余名。充分利用院士资源,寿县县医院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建眼眶病、眼肿瘤专科联盟,借助上海专家团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柔性引进博士以上人才25名,联合培养青年卫健人才47名。拓宽人才合作领域,淮南高新区、淮南经开区等通过柔性合作、项目攻坚等方式引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58名。

加强人才智库建设。出台《淮南市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专家服务指导方案》《“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荣获2023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优秀案例奖”,我市人才工作经验做法已连续五次获评国家级奖项。建立淮南籍在外优秀人才库,入库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3205人。

用心留才,倾心涵养“近悦远来”生态

“我来到淮南工作后,就入住了人才公寓,里面设备齐全、干净整洁,内心满是温暖与感动。”今年2月20日,2024年定向选调生“淮南行”交流座谈会上,一位往届定向选调生代表发言时动情地说。

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我市着力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做优人才服务保障,用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暖心举措,倾心涵养“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发挥党管人才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近三年已举办高层次人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系列研修班11期,累计汇聚各行业900余名高层次人才。累计推荐357名各领域人才列席党代会和人代会、旁听评审会、参与推进会等活动,我市人才工作“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入选全省优秀品牌。

持续开展“暖才心”活动。拓展“优才卡”功能,会同市公安局,为高层次人才开通驾管、出入境办理绿色通道,为全市人才户籍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优才卡”持有者可享受专线咨询、在线预约、专人引导、“一对一”优先办理等贴心服务。建立“科技青创”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聚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帮扶、作用发挥等重点工作,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关做法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及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采用。

加强人才社区建设。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安居需求,会同市住建局、市产发集团、淮南高新区确定市级人才公寓二期选址,完成市级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设计。目前全市共建成人才公寓5800余套,启用2300余套,为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式”安居服务,充分发挥住房在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化“人才主题日”活动。依托县区园区,每月开展一场不同主题的特色人才活动,引导人才工作向基层延伸。推动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市人才办调研搜集各县区、园区围绕农业种养、工业制造、文旅规划及其他重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技术难题19个,分别联系省级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难题突破工作。

人才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2024年,我市将在人才队伍专业化、人才投入标准化、人才合作常态化、人才服务一体化、人才工作品牌化5个方面聚焦发力,持续优化提升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各方英才汇聚的创新沃土,全面激发优秀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全力以赴构筑起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