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投产,今日之淮南“追风逐日”“扬眉吐气”“变废为宝”,新能源产业成长壮大,一幅幅由绿色新能源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正变成现实。
截至2024年2月底,全市新能源企业共79家,实现产值46.8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共34家,实现产值37亿元。全市建成、在建、签约、洽谈新能源制造业项目共52个,总投资729.3亿元,其中先进光伏项目22个、新型储能项目30个。
2024年2月,淮南市新能源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新能源行业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80余家单位自愿结成联盟,推进新能源项目在淮落地生根,促进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该联盟通过“内联”促进“淮材”相遇、“淮品”共享,进而打造产业聚合优势;借助“外联”深化拓展与头部企业合作,吸引优质上下游企业向淮南转移聚集,助推淮南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集群成势。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光伏玻璃镀膜、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光伏电站配套产品为主的先进光伏产业链和锂电池电解液、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为主的新型储能产业链,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良好态势。
●“追风逐日”,为新能源产业注入有力动能
2023年,凤台县中环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利润3024万元,缴纳税收1358万元。该项目总投资约168亿元,总占地面积1200多亩,分五期规划建设。目前凤台光伏产业基地一期、二期建设的2GW光伏组件和6GWn-TOPCon电池项目已顺利建成投产,绿色清洁能源为淮南低碳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目前公司共申请并受理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已授权专利14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公司被安徽省和淮南市政府先后授予“全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优秀集体”“淮南市外资企业税收贡献10强”“2022年度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单位”“淮南市民营企业综合实力20强”“2023年淮南市重点项目建设‘五比’考评先进单位”“诚实守信企业”等称号。
此外,中环淮南高新区光伏产业基地,规划建设N型TOPCon电池产能12GW,总投资6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和二期分别各规划建设N型TOPCon电池年产能6GW,其中一期预计2024年四季度投产运行,二期预计2025年投产运行。
一项项先进光伏产业的持续推进,光伏项目的开工建设,为淮南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淮南立足抓绿电新赛道,推进生产端、制造端、消纳端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大力发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着力构建制造、供应、转化的全产业链全生态链体系。
在生产端,淮南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创新“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源网荷储”和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发展,推动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去年底,全市新能源规模达316.5万千瓦、增长57.1%,预计远景规模可达2000万千瓦。
在制造端,中环低碳新能源、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航天锂电、太蓝固态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建成和在建光伏电池规模21GW、动力电池规模60GW、光伏组件规模9GW。
在消纳端,淮南依托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政策,积极与头部企业合作,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产业园建设,推动“绿电用在当地、装备产在当地、红利留在当地”,为加快推动“淮品出海”赋能增效。
●“扬煤吐气”,为新能源产业壮大实力
在建设现代能源体系过程中,淮南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以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三联协同”为重点,着力开启煤炭发展“第二增长曲线”。
截至2023年底,煤化工产业年产值达90.3亿元,全市煤层气年产气能力300至500万立方米,建成瓦斯发电站9座,累计利用瓦斯19.9亿立方米,发电38.9亿千瓦时,固废物和大宗固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共24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开展平圩电厂#3、#6号等机组“三改联动”,启动淮南高新区零碳产业园建设,中安联合累计参与绿电交易11次,合计购买绿电6094万千瓦时,分别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42097吨、25吨、23吨。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为抓手,淮南扎实开展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积极布局建设支撑性电源点项目。目前,全市火电机组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洛河电厂四期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全部建成后,淮南火电装机将超2000万千瓦。
近年来,淮南依托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探索形成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从“谈之色变”到“为我所用”。当前,正在推动实施矿区煤层气开采和综合利用工程,加快煤层气规模化、商业化开采。
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淮南充分发挥全省唯一的煤化工基地优势,瞄准“煤头化尾”,建成了中安联合、安徽嘉玺等一批化工新材料项目,推动化石能源从燃料向原料、精细化工领域拓展,实现了从挖煤到输电,从卖炭到卖气,从黑色煤炭到白色烯烃“三级跳”。
●“变废为宝”,为新能源产业延链强链
淮南牢固树立资源意识,坚持把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作为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无废城市”。
国晟(凤台)双碳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中2GW光伏组件制造项目、高分子边框项目、异质结设备制造项目于2023年已陆续建成并投产,实现产值2.3亿元,纳税1100多万元。2024年5GW切片项目、5GW异质结电池基础建设预计在9月底前完成,一期5GW切片、3GW异质结电池预计9月份实现量产;光伏清扫机器人项目预计在8月份投产。2024年预计全年实现产值20亿元,纳税6000万元。
航天锂电锂电池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26亿元,目前正在实施中,预计2024年6月投产,一期项目计划达产后,可实现年产5GWh4680圆柱形全极耳磷酸铁锂电池,年产值24亿元,年税收1亿元。
淮南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配套原料项目,主要建设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2万吨碳酸乙烯酯、15万吨电子级碳酸甲乙酯,3万吨碳酸二乙酯。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2024年2月投料试生产。一期建成后,达产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
2024年,淮南目标实现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300万千瓦,储能规模50万千瓦目标;实现新能源产业产值翻番,产值力争突破120亿元。
推动在建电池组件和储能集成项目竣工达产。加快推进中环三期、四期和国晟高效异质结电池以及航天锂电、重庆太蓝储能电池项目等项目建设,2024年新增光伏组件规模4GW、光伏电池规模25GW,新增电池规模8GWh。
围绕产业链空白和薄弱环节补链延链强链。发挥产业专班和产业联盟作用,重点招引光伏逆变器、焊带、密封胶、EVA、背板、接线盒和储能正极材料、电芯制造、储能电池回收利用以及氢能应用等龙头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2024年招引新能源产业项目10个以上。
加强项目调度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细化项目前期工作节点,围绕项目土地、环评、能评、安评等前期要素开展定期调度,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项目尽快完成洽谈、签约、开工、达产,实现项目进度和产值“双提升”,2024年推进新能源产业项目新开工15个以上、竣工投产10个以上,预计新增产值80亿元。
●“顺势而为”,为新能源产业蓄能提速
当前,淮南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皖北地区全面振兴等区域战略机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抢抓皖北振兴重大战略机遇,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淮南市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
淮南将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应用驱动、协同有序,优化集聚、消纳支撑”,聚焦两大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六项重点任务,到2025年,淮南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新能源产值突破500亿元。产业规模能级和集聚程度显著提升,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全力促进新能源产业集聚成势
——光伏。主动融入安徽省先进光伏产业发展体系,有序发展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及辅材、智能光伏系统等环节,全力打造先进光伏产业化制造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完善“上游关键膜材料—电池片—光伏组件及配套—系统集成—电站建设运维”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持续升级能力。
——储能。以锂电池储能为发展重点,加快完善上游电池材料、中游电芯及电池Pack、下游电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依托潘集经开区、寿县等地,重点发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性能、低成本磷酸铁锂电池,推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固态电池和快充电池等研发应用。以潘集经开区等地为重点,布局发展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补齐锂电设备、储能应用等环节短板。
——氢能。以氢制备、氢加注及应用为重点方向,围绕寿县、凤台县、潘集区等地,加快推进“灰氢”“绿氢”协同发展。依托淮南(潘集)煤化工园区工业副产氢优势,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氢储能应用等环节,招引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研发攻关,同步推进加氢站建设,打通氢能输储用关键环节。
——风电。以规模化风电开发为主线,带动风电设备制造及回收产业化发展和技术升级,提升淮南风电领域的发展层次。支持凤台六和同心等风能设备制造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协作,布局发展中上游风电装备整机组装、零件制造等领域。加快推进凤台县风光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和寿县风电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安徽风力发电规模。
●以“零碳产业园”赋能“双碳”转型
加快推进淮南高新区零碳产业园示范项目建设,依托地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优势,通过构建“净零碳”闭环管控体系和“全绿电”供应体系,降低园区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建设一体化智能低碳微电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推进数智化电网建设。以发展增量配电网为契机,同时衍生发展微电网、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等能源供给形式。结合园区“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积极构建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的“光储充一体化”绿电零碳循环应用。建设园区绿色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不断提升园区绿色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构建节能降碳工业体系。在用能侧,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园区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光伏装备、动力电池等绿色能源装备和高科技产业,加快形成电池及储能产业链、先进光伏产业链、氢燃料电池、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上下游集成产业链,推进“风光氢储用”产业矩阵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布局发展绿色钢铁、绿色化工、零碳氢氨等零碳产业,逐步实现全产业链零碳转型。
——配套完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淮南市分布式能源、储能和虚拟电厂等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识别和筛选,培育增量配电网整体的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环境。探索分布式能源微电网项目接入地区配电网,减轻电网调峰负担。加快推动园区绿电、绿证、碳汇交易、标准化建设等机制协同发展,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前,淮南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推动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快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集链成群、集群成势,力争实现千亿元营收目标。
到2025年,淮南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新能源产值突破500亿元。产业规模能级和集聚程度显著提升,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为淮南转型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优势、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