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异军突起之势蓬勃发展、风光旖旎、前景无限。
新能源汽车作为时代风口,不仅可以带动区域产业格局重塑,也能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蓝海”,“安徽板块”的表现尤为突出。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合肥正在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新能源汽车之都。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同比增长60.5%,居全国第4位。今年,安徽明确提出,要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
面对这样的风口,任何一个有产业基础的城市很难不为所动。相比于其他城市,淮南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之机”“地利之便”。
培育新质生产力,瞄准赛道,加速奔跑。2023年以来,我市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布局,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强化创新引领,突出聚链成群,目前全市已集聚蔚来汽车、牛魔王新能源专用车、开沃新能源专用车、陕汽淮南新能源重卡4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科博达、拓普、坤泰等200余家核心总成及零部件企业、100余家后市场企业,与合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高位推动,培育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业态
从嫩芽初萌到枝繁叶茂,淮南打造“首位产业”一路兼程、一路高歌,收获不菲业绩。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市场开拓、要素保障、服务效能等比较优势,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发展,基本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产业链。2023年纳入省统计监测库的165家车企全年实现营收152.2亿元,同比增长20.8%。
在顶层设计上,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组建市汽车办和市汽车产业联盟,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建立“市领导牵头+专班推进+专员服务”的工作机制,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在产业生态上,依托德力、合众、开沃、蔚来、陕汽新能源重卡等在淮龙头车企,以及江淮大众、长安等在合肥的整车企业,建立了整零对接平台,积极构建“龙头+集群”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合淮合作区为主阵地,淮南高新区、淮南经开区等为多点,高标准建设配套产业园,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区域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一主多点”新发展格局,拥有电池、电机、电控、电驱动、底盘系统、内饰件等零部件企业200余家,后市场企业100余家。
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上,推动在淮高校设立新能源汽车相关学科专业,鼓励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强化订单式、“双元制”人才输送模式。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推动公共领域汽车新能源化,加强与中投公司、中德基金合作,扩量提速铁海联运班列,加快促进“淮材”相遇、“淮品”共享、“淮品”出淮。
招精引优,“重量级”车企看好淮南投资淮南
2023年12月28日,开沃集团淮南基地下线仪式在淮南高新区举行。“开沃淮南基地力争2024年6月份全部建成,建成后将具备年产5万台轻型商用车的能力。”开沃汽车(淮南)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介绍。
淮南高新区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通过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专场对接推介等,大力招引整车、电机、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先后落地开沃商用车、德力专用车整车项目2个,合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明然新能源汽车三合一电驱、中柔汽车铝板及铝制轮毂项目、创源动力科技项目等零部件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达370亿元。
寿县坚持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依托蔚来、江淮、大众、比亚迪、长安等龙头企业,持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动航天锂电、太蓝新能源、科博达产业基地、全盛汽车等项目投产达效,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不能西瓜芝麻一把抓,要聚焦主导产业开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招商。”淮南煤化工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煤化工园区将立足自身实际,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如氢能源利用、水性钠离子电池、锂电池正负极、电池隔膜等项目。围绕中安联合、安徽嘉玺每年“百万吨”级的聚烯烃产品以及安徽普碳、摩纳铂里生产的特种工程塑料,重点做好新能源汽车塑料配件、改性塑料加工等项目的招引。
聚焦重点有为招商,我市绘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图谱和招引目标清单,组建32个组赴长三角驻点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大的龙头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加快。
备受关注的圣龙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雅虎坐椅骨架总成建设项目、汽车专用扁线油冷电机、汽车铝板及铝制轮毂项目等一批产业链项目成功落地。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麦格纳国际、敏实集团、宁波拓普集团均在淮投资。
为车企入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我市实行“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的全程跟踪、闭环管理机制,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建议问题。持续开展“政重企事”圆桌会、“企业家周末下午茶”等品牌活动,线上线下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助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育大培强,龙头企业强劲带动打造产业高地
首位产业,顾名思义,就是“第一产业”或者是“优先级别最高的产业”。
2023年,是淮南汽车“首位产业”强势增长的一年。产业的全面爆发,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强劲带动。
知名车企青睐淮南,纷纷在淮布局生产基地,为我市新能源汽车集聚集群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3年9月26日,坤泰车辆智混DHT产品下线;2023年9月27日,哪吒汽车旗下浩智增程器和热控产品下线;2023年12月28日,开沃集团淮南基地首批物流车下线——
我市坚持项目带动,制定项目节点“甘特图”,每周滚动调度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大招商“三合一”项目,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优先把土地、资金、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质汽车产业项目集聚,全力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
“首位产业”跑出项目建设“新速度”。全市汽车产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达77个,总投资804亿元。
看整车企业,投资55亿元的开沃新能源专用车一期项目下线首批物流车,投资50亿元的牛魔王新能源专用车一期正在加快推进,投资110亿元的蔚来整车二期项目即将开工。陕汽淮南公司下线1辆氢能重卡、31辆电动重卡。
看核心总成及核心零部件企业,投资51亿元的合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一期、投资36亿元的坤泰混动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已投产,投资25亿元的拓普底盘系统等项目将于2024年上半年投产,投资13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投资70亿元的太蓝新能源固态锂电池、投资52亿元的蔚来汽车电驱动工厂二期、投资22亿元的科博达智能科技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2023年3月,《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其系列相关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这标志着合肥都市圈跨区域市际合作载体建设再迈坚实一步。合淮合作区打造合肥都市圈市际合作示范区、临空产业碳中和发展先行区,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核心产业。这里聚集了大众安徽和蔚来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将引入更多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建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合作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00亿元。
首位服务,充分造势借势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1月22日、1月30日,我市两次举行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发展推介会,以别开生面的“新春第一课”吹响了新一年发展“首位产业”的冲锋号角。
推介会上,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热情洋溢地宣传淮南的投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代表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我市以“首位服务”推进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发展,靠前服务、做好保障,全面营造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营造文化生态,2023年以来我市开展各类汽车领域活动30余场,举办淮南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合众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大会、大力牛魔王汽车价值链大会、蔚来汽车产业对接会、坤泰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淮南高端论坛、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供应商大会等,大力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组织近10场新能源汽车展销及下乡活动,2023年发放汽车消费券1438万元、带动消费6.4亿元。开展蔚来汽车、哪吒汽车专场试乘试驾活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淮发展充分造势、借势、用势。
加强服务生态,编制全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布点规划,组建全市充换电运营公司,一体推进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各类充电桩1.2万个,换电站5个。2023年更新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445辆,新能源更新比例占93.1%,投入运营新能源公交车762台,新能源更新比例达100%。
赋能资本生态,参与组建双边基金、省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子基金、省专精特新发展二期基金等。强化金融支持,农业银行(淮南)服务新能源汽车发展特色网点挂牌运行。举办金融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专场对接会,促进银企精准高效对接,现场签约金额达4.8亿元。
人才驱动,智慧赋能跑出首位产业“加速度”
3月1日,淮南师范学院与淮南高新区管委会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将紧密对接周边新能源汽车领域头部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研修、课题开发、学院建设、认证培训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023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并入安徽理工大学,在合肥设立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并与蔚来汽车、国轩高科签订合作协议。
淮南联合大学与开沃汽车(淮南)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申报了安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已申报教育部专项。全市11所在淮高校均设有汽车学科,每年培养汽车相关人才2000人左右,全市中职学校每年招收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人才近500人。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人才举措》,聚焦以新能源汽车为首的新兴产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厚植人才培育沃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开展“淮才可遇”人才招引系列活动,赴省内各大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吸引汽车专业人才来淮创业就业。
首位产业兴,则经济强。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初现规模。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已集聚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34家,淮南高新区集聚企业17家,淮南经开区集聚企业17家。2023年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增规上企业11户,已集聚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300余家。
淮南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
站立风口,淮南将乘势而为、借势而上,从做大整车规模、主攻核心部件、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招引协作、强化配套支撑、扩大推广应用、优化产业生态等方面发力,着力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擘画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