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2024年2月19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春节后首个工作会议,即全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暨“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贯彻落实全省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收心归位、调整状态,精准发力打好“双招双引”新攻势。
“新春第一会”,聚焦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发力“双招双引”,彰显市委、市政府把“双招双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号工程”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23年以来,我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更大力度、更优服务、更高效率抓好“双招双引”,推动形成了大抓招商、大上项目,才聚淮南、智汇淮南的生动局面。
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打好招商引资“新攻势”
2023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0个,其中50-100亿元项目7个、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新签约项目376个,增长9%,总投资约1603亿元……翻开2023年我市招商引资“成绩单”,不难发现,引进亿元项目数量创新高、制造业项目数量有新突破、引进项目投资总额刷新绩,总体呈现出“招大引强、招新引精”的良好态势。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2023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队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不断扩大合作“朋友圈”。各县区(园区)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每月外出招商制度,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形成了“一把手”大员挂帅抓、专业人员驻点抓、全员上阵抓的“大招商”格局。
“选择淮南,就是投资未来。”我市突出市场化路径,拓展招商引资渠道,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加强商协会合作招商,与上海长宁中德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召开中国·淮南长三角(上海)德企专场招商推介会,与复星等一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利用上海淮南商会、合肥淮南商会等换届的机会召开专题推介会,聘任招商顾问5名,积极帮助我市引荐大项目信息线索。加强境外招商合作,加强与德国商会、法国商会、意大利商会、西班牙商会的对接,拓展境外企业招商渠道资源;市领导带队赴日本进行招商考察,参加“2023中欧产业峰会”并进行招商考察,扎实推进境外招商工作。加强重大活动招商,成功举办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现场集中签约项目50个,协议总投资约563亿元;组织参加“投资安徽行”活动,集中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110余亿元;参加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共签约57个项目,总投资约284亿元;举办“投资淮南·月月签”活动3次,集中签约项目79个,总投资380.35亿元。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利用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约518亿元,同比增长6.42%;新开工纳统工业招商项目153个,增长10.07%,总投资约695亿元,“进”的态势持续巩固。全市新签约、新开工纳统项目中,工业项目数占比分别达90.69%、94.44%,工业项目投资额占比分别达95.29%、95.06%,“好”的基础持续强化。
强化专业思维,聚焦主导产业,跑出招大引强“新速度”
“招商引资不能西瓜芝麻一把抓。要强化专业化思维,聚焦主导产业,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真正实现以项目建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市投资促进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旅和数字创意等主导产业,精心编制了产业招商地图,变“大水漫灌”式为“精准滴灌”式招商,推动产业链整体承接、集群式转移,中环低碳新能源(凤台)光伏产业基地、德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12GW高效电池生产制造基地、10GW高效电池及6GW铸锭硅片生产基地等一批大项目成功签约,打开了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精。我市强化驻点招商,紧盯民营企业发展快、产业集群高的浙东地区,迅速组建3个市级驻点招商组、28个县区(园区)驻点招商组,专班跟踪对接;抢抓闵行区与淮南市结对帮扶重大机遇,成立淮南市投资促进局驻闵行工作组,积极开展“总部+基地”“研发+基地”联合招商。强化产业链招商,调整充实市产业招商专班力量,紧盯已落地德力汽车、合众汽车、航天锂电、创维汽车等龙头企业,积极梳理其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链式招商,以龙头带集聚效应初现。强化标准化厂房招商,各县区(园区)坚持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边招商,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进度、招商进度,有效缩短项目建设落地周期,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加大基金招商力度,与中投集团、复星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与德腾资本签订合作协议,成功加入中德双边基金,借助基金团队专业能力从源头上提升招商项目质量;召开市产业投促基金决委会3次,促成普力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朝晖汽车过滤器等项目落地;加强与省新兴产业母基金联系,组建绿色食品产业基金;新组建聚合胜帮股权投资基金、西部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撬动项目落地。
招引项目是前提,项目落地是关键。我市按照“项目工作责任化”要求,实行招商项目“一周一统计、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序”,市政府每周召开在谈项目调度会、重大项目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大项目统筹,加大市级对招商大项目信息收集、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的过程管理,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强化制度化招商,建立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协议审查、优惠政策兑现审核等系列机制,初步形成步步咬合、高效运转的项目推进格局,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
项目工作责任化,催生项目落地“加速度”。2023年,我市引进落地了一批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大、延伸配套好的新兴产业项目,圣龙汽车零部件生产、雅虎坐椅骨架总成、安徽泰来动力新能源汽车专用扁线油冷电机、汽车铝板及铝制轮毂等一批产业链项目落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集聚效应明显,“新”的动能持续释放。同时,太蓝新能源固态锂电池、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等116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拓普汽车底盘系统、赛纬锂电池新材料、健坤制药等164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加快推进,中环低碳新能源二期、国晟异质结一期、合众汽车核心零部件一期、坤泰专用变速器一期等56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后一年内建成投产,创造了行业内新的投产速度。
深化“一改两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厚植投资兴业“新沃土”
2024年3月8日上午,全市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在市政务中心召开。市委书记任泽锋和市几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与16位民营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倾听民营企业家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用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家撑腰鼓劲,以政企的“双向奔赴”为推动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新动力。“这是一场政企同心、共赴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春日之约’。”参会的民营企业家们纷纷表示,这场恳谈会诚意满满、干货满满,拉近了政企之间的距离,让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真正让民营企业家站“C位”、唱主角。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我市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真正把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落实到每个层级、每个部门的行动上,全力打造“经得起比较、经得起打听”的营商环境。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立足“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企业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让企业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便捷高效。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做到“一碗水端平”。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做实做细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等各项工作,真正让企业家更暖心舒心安心,从内心深处为淮南的营商环境点赞,实现与企业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凤台县给的招商政策不是最优惠的,但凤台县委、县政府讲诚信、说到做到、执行力强,这是最好的招商招牌。”在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上,中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竹云如是说。秉持一份信任,企业决定追加50亿元投资,建设中环低碳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四期项目,建设4GW光伏组件和8GW电池项目。“竞争项目拼的不仅是资源、政策,更是优质的服务和环境。我们企业投资淮南,看中的不仅是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还有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项目做大做强。”志格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说。
下好“先手棋”,聚力招才引智,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聚则事业兴。我市在“引育留”上下功夫,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淮南、爱上淮南、圆梦淮南,为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创新思路招引人才。我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拓宽选才引才渠道,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举办“海聚英才”活动之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13名院士和百余名行业领军人才参加;举办“海聚英才”活动之“全国知名高校高层次人才淮南行”,邀请定向选调生及知名高校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来淮,44名定向选调生选择淮南。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属事业单位引进落选安徽省定向选调生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办法,累计引进45名“985”高校落选定向选调生,其中博士12人。招才引智入高校,由市领导带队,组织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分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12次,累计招引各类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112人,与在淮企业达成就业意向1100余人。2023年,共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及高技能人才8700人,新增留淮大学生4000余人。
健全机制培育人才。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更要发展好。我市建立健全人才成长培养机制,坚持“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模式,评选产生第10批“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1家,让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持续开展淮南市“3361行业名家”评选工作,在淮南政务新媒体开辟“3361行业名家”风采展示专栏,择优遴选12名“3361行业名家”开展宣传。打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在淮职业教育院校,为中安联合等“6+1”产业龙头企业开设技能人才“定制班”,为人才联合培养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订单式”培育。支持淮河能源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建设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深化人才交流合作,2023年以来,帮助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11人,免费为两校提供人才公寓260套,积极帮助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与闵行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技能人才培育等工作,举办淮南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卫健系统青年骨干等专项培训班5期,累计培训各类人才230余名。充分利用院士资源,寿县县医院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建眼眶病、眼肿瘤专科联盟,借助上海专家团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柔性引进博士以上人才25名,联合培养青年卫健人才47名。拓宽人才合作领域,高新区、经开区等通过柔性合作、项目攻坚等方式引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58名。
用心用情留住人才。我市持续开展“暖才心”活动,拓展“优才卡”功能,为高层次人才开通驾管、出入境办理绿色通道,为人才户籍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优才卡”持有者可享受专线咨询、在线预约、专人引导、“一对一”优先办理等贴心服务。加强人才社区建设,完成市级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设计,目前全市共建成人才公寓5800余套,启用2300余套,为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式”安居服务。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我市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有了施展才干、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人才与淮南实现“双向奔赴、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