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持定力、精准发力,我市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

在“All in”中实现城市能级跃迁!

本报记者 张 静/文 张 越/图

版次:09  2024年03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写在前面的话:

2021年10月以来,“五大攻坚行动”成为一个与淮南如影相随的关键词。

对于淮南这样一座城市,“五大攻坚行动”意味着什么?

作为老工业城市,淮南在历史上多个时期都曾创造了不少令人引以为傲的辉煌。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什么比“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更能代表淮南人民的梦想,也没有什么比“孜孜以求”更能形容对这份梦想的执着。

何为再现生机活力?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在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征程中“重振雄风”。如果置身更大的时空格局来审视,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背后,不只是一个老工业城市的“雄心壮志”、一城百姓的“长久夙愿”,更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恢宏交响,是“建设创新驱动的科技强市、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的生动叙事;不只是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使淮南赢得主动、赢得地位、赢得尊重,更要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淮南更大的担当作为!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两年多来,我市围绕“七个强市”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一个个生动实践已然作答:重振雄风,路在脚下,在奋起自强的搏击之中跃迁!

跃迁,是指微观粒子从低能态到高能态的过程。粒子吸收能量后原地激发,原有轨道再也困不住它,没有拖拉犹豫,抢抓机遇一跃而起,直接切换到更高能级的轨道上运行——这很像是2023年的淮南。

2023,注定是热火朝天的。年度叙事的脉络,自一开篇,便是清晰和笃定。“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的目标和路径,贯穿一年始终,一以贯之,一往无前。

产业转型,锻造更强韧性

2023年,我市产业转型选出的年度关键词是“韧”。越是艰难,越是考验一个城市的韧性。淮南有过挫折和焦虑,但依然能坚韧地种下希望,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心持定力,精准发力!

开放升格——

去年2月,成功召开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现场集中签约项目50个,投资总额562.83亿元。

3月,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科创孵化基地挂牌运营,淮南,加速融入长三角!

8月,“淮南—宁波港”铁海联运班列开行;9月,江淮运河试水通航,淮南迈入通江达海的开放新时代。

9月,举行淮南市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央视全国预制菜大赛安徽赛区决赛,现场签约项目53个,总投资约224亿元。

11月,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获批,合淮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产业升级——

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推动“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发展,在“双碳”目标下竞逐新赛道。

潘集电厂一期投产、二期开工,平圩电厂四期开工,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产业园建设;总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加快建设;总投资168亿元的中环中清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100天,华润尚塘、三峡新能源黑河风电等并网发电,全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16.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规模14.4%左右。

主攻“七大”新兴产业,在“聚链成群”的路径里集聚新动能。

太蓝新能源固态锂电池、科普达(安徽)产业基地等116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拓普汽车底盘系统、赛纬锂电池新材料、健坤制药等164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合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坤泰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一期等56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后一年内建成投产。创维专用车、蔚来电驱动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陕汽氢能重卡、开沃新能源专用车成功下线。目前,全市已集聚新能源汽车企业4家,核心总成及核心零部件企业200家,力劲集团、德力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淮南。

创新升维——

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资源为产业加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中构筑新高地。

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入选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淮南师范学院在省属高校科技创新“赛马”中居全省前列。淮南新材料产业学院获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全省第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1.6%,居全省前3位。制造业投资增长72.3%,居全省第一位。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居全省首位。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

城市更新,追求“ESG”气质

去年5月20日,2023中国城市更新论坛在郑州召开。会上,在谈到“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时,“城市ESG气质”受到关注与热议。

何为“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治理(Governance)这三个单词的缩写,它从环境宜居、社会和谐、城市治理三个维度,表达了对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3年,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我市呼应“ESG”需求,如像素分解般细化城市更新,提升宜居环境,传承人文记忆,重塑城市活力。

“大蓝图”与“小确幸”齐发力。

“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建成投用,拉开城市“生长骨架”。S16合周高速淮南段雏形渐显,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车,这是我市第一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淮河大桥二桥启动,总投资23.5亿元,全长9.3公里;千里淮河首家水上绿色服务区淮河田家庵段淮南港3号水上服务区,淮河流域首艘2000吨级CCS加油趸船通过引江济淮江淮运河顺利抵达;学院路铁路下穿正式通车启用。

城市更新不只是有城市“大骨架”和“主动脉”,更有延伸到小区的“细胞单元”、探入背街小巷的“毛细血管”。姚家湾等群众期盼多年的棚户区改造进展迅速,北赵店片区改造纳入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用色彩补全对生活的美好想象,用文化唤醒城市里的独家记忆;在日常里,装点居民的朝暮年轮;在旅途中,链接风景与游客的舒心惬意。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北师大淮南实验学校、市文化艺术中心、奥体公园、山南新华书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去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4万个、公共充电桩1239个,城市游园和口袋公园35个、城市绿道和健身步道61.4公里。

与和谐共生,与百姓同行。

旧貌蝶变、活力提升,打开了城市格局重塑发展新空间。

精微更新、民生补短,更多让人“会心一笑”的图景持续展现。

乡村振兴,产业赋能“耕”新

还是那块土地,如今却不再单一,变身农旅融合的新景点;还是那些村民,却有了新的身份,在希望田野当起“新农人”。

2023年以来,在“变”与“不变”当中,我市深耕细作,重构产业发展新格局,重塑美丽村庄新面貌,种下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平整条田铺展四方,上演“农田几何美学”

全国首个农业生产“大托管”产业服务平台也上线运营,百姓有了田管“数字助理”。农业生产大托管入选2023年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2023年,全程托管已覆盖655个村,占全市总量的79.2%。带动托管村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1.3万元,实现农民户均增收3200元,比上一年分别增长38.4%、23%。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37.8万吨,居全省第6位。

北纬32度,是农业的“黄金纬度带”。去年,淮南立足区位优势,作足“小糯米大产业”的文章。申报的“安徽沿淮糯稻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产业集群;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水稻种子销售总量和出口量均在安徽省位居前三。国家级示范社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成功打造了“五粮液”“泸州老窖”“三全”“思念”“五芳斋”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与酿酒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醉美淮南特色农产,奏响“田园郊享乐”

品尝特色农业品牌的幸福滋味,同量身定制的“淮畔良品”紧密相连。

陈海生的每一天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他在上海闵行区运营管理着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中心。店里,总有一道美食让人心生欢喜,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腐、潘集酥瓜、夏集贡圆、淮南麻黄鸡、绿港蔬菜、马店糯米等知名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小吃,征服了最为挑剔客人的味蕾。

去年,我市持续提升“淮畔良品”品牌影响力,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81.8%。形成以淮南牛肉汤、淮南豆制品为代表的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链企业563家。

●宜居家园和美乡村,拨动“诗与远方”

我们的村,我们的根,改善人居环境,挖掘特色资源,乡村有“颜值”,乡愁有“归途”。

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皖北地区引调水工程,42.6万群众喝上健康的地表水。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43个。

生态修复,坚定追“青”逐“绿”

风轻、水绿,翅膀交织的天空,每一帧,质感、意犹未尽……

直面短板弱项的现实考量,污染防治攻坚战刷新“生态颜值”,天蓝、地绿、水清不是“限量版”。

呵护“一片蓝天”,还你白云叠空、星光闪烁。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0.5%;综合指数列全省第6位,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守护“一城碧水”,还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去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标。全市8个国家考核断面、5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100%。

佑护“一方净土”,还你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去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1970.6亩。

困境倒逼转型,治理赋能重生。

曾经满目疮痍,而今风生水起。

“生态欠账”转化为“生态红利”。去年,全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完成治理面积2.7万亩。

杉树栈道,碧水清波。春申湖,由破败不堪的采煤沉陷区华丽转身为别具一格的生态风景区,每天吸引众多游人赏玩休憩,成了网红打卡点。

冬日暖阳,鸳鸯于飞。生态修复+文旅产业,大通采煤沉陷区蝶变湿地公园,连续第7年成群鸳鸯在此越冬,成为鸳鸯的“第二故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靓丽名片。

波光闪闪,光能绿洲。生态修复+光伏产业,水面光伏,变“负担”为“资源”,变“包袱”为“财富”,已利用沉陷区水面约2.3万亩,建设光伏电站,装机约71万千瓦。

精准、科学、依法,向绿而行,久久为功。2023年,我市入选全省首批减污降碳试点城市;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全省领先。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只此青绿,且看淮南。

社会治理,善为对抗“熵增”

抗“熵增”,是个热词。熵,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要对抗熵增,必须构建整体智治体系。

网格方寸间——

田家庵区黎明社区“为玉帛工作室”成为社情民意的“收纳盒”,他们倾听居民“急难愁盼”,小小“网格日志”记满群众冷暖。

八公山区毕家岗街道“邻里帮帮团”成为辖区里的“活地图”,他们挨家挨户采集信息,走街串巷网格巡查,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谢家集区“谢大姐”、八公山区“老娘舅”成为邻里间的“和事佬”,他们以更加朴实的方式调解纠纷,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网络化+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升级版,打通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神经末梢”。去年,全市统一设置综合网格4889个,推动党建、综治、民政、消防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互联互通。已建立894个小区(网格)党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2万个。

夯实平安建设基本功,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上升全省第7位,平安建设考核跃升全身第6位。  

2023年,提升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多策联动、多维发力、多举赋能。

既以雷霆手段护企安商,也铺就制度化轨道护航。在全省首家出台《进一步优化2023年法治化营商环境39条举措》,实施“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办理企业诉求1.2万件,兑付各类政策资金26.6亿元,惠及企业10.2万户。

“四下基层”带案下访,从“会场”到“现场”,阻碍发展的难点堵点在一线打通。

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政重企事”圆桌会、企业家周末下午茶、企业家大讲堂等为企服务平台不停迭代,成为倾听企业呼声、破解企业难题的前沿阵地,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做实业,成为永久的“城市合伙人”。

去年,法治化政策环境更加透明稳定、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社会环境更加安全稳定、服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我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的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第2位,在全省16个市中居第1位。政府透明度指数在全国较大的市中居第4位。

人才支撑:厚植“淮才可遇”

为达到“人杰地灵”的目的,我市总是做到“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尊重与真诚。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观风听潮”。2023年,我市更注重“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相融共进,彼此赋能。聚焦七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人才措施》,人才政策升级至“4.0”版本。围绕“季度赛马”指标任务,出台《淮南市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办法》,海外引才工作审慎稳妥。

人才链的“强”,激发了创新链的“活”,托举出产业链的“优”。市政府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同建设了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入驻企业53家。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已聘请了市内外土壤、育种、农机、病虫害防治、智能、金融等领域专家人才30名,入选2023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案例奖”。

去年,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及高技能人才8700余人,新增留淮大学生4000余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35.3万人,柔性引进院士38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2023年,我市更注重人才质量、存量、增量“三量齐升”,悉心育才,用心留才,深培人才沃土,涵养近悦远来生态。全市预算安排各类人才资金1.5亿元,人才发展投入增幅居全省第一。同时,打好乡情、亲情、友情牌,激发淮南籍在外人才服务家乡发展的热情和活力。凤台县、寿县开展“人才回家”计划,累计回引人才175名。

看准了路就不犹豫,探出了路就不止步,走对了路就不怕远。我市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让2023留有回甘,让2024更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