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年最具仪式感的事,莫过于那些贺岁的春联了。春联在我们老家又叫“门对”,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简洁精巧,读来上口,堪称中华民族极为上乘的文化瑰宝。更为神奇的是,它描绘世间万态,百品不厌;它抒发内心情感,精致不凡。于是,随着岁月流芳,关于春联的那些事儿便又次涌上心头。
听 联
从后蜀孟昶首倡,至明代朱元璋推广,春联在民间流行至今一千余年。在时光的漫漫长河里,那些春联就像一艘小船,载着我们驶向远方,启发着我们的思想,增长着我们的智慧。
关于春联,我的父亲可谓是最早的启蒙老师。他虽然识字不多,但熟悉掌故,常在做活的间隙给我们讲述古代春联趣事。每逢到了春节,他日夜都忙着扎灯笼、叠红花、剪窗贴,我们兄弟几个便在旁边搭手。他便给我们说讲解缙“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的善对故事,讲唐寅“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的巧对故事,说乾隆“江山万年固,天地一家春”的妙对故事。这些春联妙趣横生,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大有嚼头。
当然,还有很多精美的趣联,现在已记不清晰了。但从那时候起,我便懂得,春联之巧,寓意之深,是很多文学形式都不能企及的。我想,这或许就是它一直为世人所喜爱的原因罢。
撰 联
经典的东西,常常是超越了时空,依旧很有道理。经常目阅那些妙笔生花的春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于是,我们便开启了撰联的人生历程。
早年,老家的邻村有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名叫方贤儒,四书底子很厚,人称方老。那年春节我和友人去拜望他,竟发现他用自己的姓名撰写一副春联。上联是“贤乃德之本”,下联是“儒为国是基”,横批“方氏文明”。方老撰联水平实在高。董岗街上杏林饭店老板的行业春联写得也特有意思。上联是“白面大米肉”,下联是“青酱香油醋”,横批“吃喝有余”。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对联要求对仗讲究,平仄协调。倘若再做到用字推敲,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我深有体会,倘若掌握撰联的“道”,就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曾遇中考题是:学校艺术节出“美文名画赏析”壁报,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拟写恰当的下联。我略思而就:“赏名画如沐春风”。
书 联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了腊八节,书写春联开始成为村里最抢眼的事,但凡有点毛笔功底的人,便从腊八一直写到除夕。春联的内容多为迎春祝福之意,以此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那时,村里能写春联的名家不在少数。李树德先生的字用功深至,精熟峻健;王安恒先生的字清隽典雅,光彩独耀。更有许多后生的书作,看后似有一股挥散不尽的朝霞之气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农家大院里,支张方桌,笔墨纸砚俱备,大伙四周一围,先生现场挥毫泼墨。我对写字的先生向来是怀有深深敬意的,他们左手压纸,右手执管,气定神闲,瞬时可就。再看那字,楷书端庄秀逸,率真利落,行书转换多变,浑然天成。瞬间,那缕缕墨香便弥漫在农家庭院了。
现在,写对联的人愈来愈少了。春联大多都是印刷的成品,看上去红底黑字,喜庆有余,而实际上那种传统的优雅情致可能已经很难寻到了。
贴 联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贴春联是过年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家乡的人们大多选在大年三十的早晨贴春联。黎明即起,洒扫门闾,院子里还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鲜红的春联便登场了。
贴春联很有学问。上了岁数的老人往往要在场指挥小字辈,谨防贴错。我家族的二爹兴趣比较广泛,左传公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无不涉猎。他老人家生前告诉我,辨别上下联有一秘诀,尾字仄声为上联,尾字平声为下联。春联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这样便不会贴颠倒了。但我们有意会把“福”字贴倒,边贴边说“福倒(到)了”,父母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贴春联更有寓意,老人的宅子贴的多是“寿比南山”类的贺寿联,新婚夫妻房子贴的多是“龙凤呈祥”类的祝福联,厨房贴的是“色味俱佳”,粮仓贴的是“五谷丰登”,牲圈贴的是“六畜兴旺”,书房贴的是“金榜题名”。
除夕到,新年也就到了。红红火火的春联,写满人们对新年的祝福与希望,这就是年的味道。
品 联
品读春联,是每年过春节时不可错过的雅事。大年初一,我们早早吃过饺子,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开启拜年模式。一边走访亲友,一边品赏春联,那是多么丰盈的收获。
老百姓把切身的感受和未来的展望,斟词酌句,编写成春联,颇耐人寻味。那年,张国民先生可谓喜事连连,新盖楼房三层,买了新车又抱了孙子,便编创一联。上联是“旧岁又添几个喜”,下联是“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人间值得”。梁克胜先生门前种藕数亩,清香盈屋。他便撰联贺之。上联是“藕节堪嘉传美誉”,下联是“莲心可敬送高风”,横批“陋室生辉”。王康贵先生更高,他特意在孩子房间贴了一副春联。上联是“少壮无为晚致苦”,下联是“年华有限早用功”,横批“莫负时光”。我越来越觉得,春联经典,横批更佳,横批就是一副春联的升华,当真妙不可言。
春联似画,春联似诗。在我的眼中,春联是知己,亦是爱人,是师友,亦是伴侣,更是内心深处那永恒不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