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的机声隆隆,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乐章。
人民群众的幸福笑脸,诉说着民生改善的故事。
2023年,大通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出了一份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的答卷。
聚力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经济发展,以质取胜。2023年,大通区聚焦双招双引“主战场”,树牢“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思路,布局苏南、浙东产业集聚片区,构建“1+3+5+12”全员招商大格局,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个、总投资88.1亿元,工业招商项目实际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投资10亿元的中辉科技产业园项目当年签约即开工,投资30亿元的天铂储能设备制造及绿色新能源项目一期完成规划选址,实现10亿级、30亿级工业项目重大突破。打好项目建设“主战役”,51个省市重点项目实行“三定一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增长16.3%,居全市前列。非开挖装备生产基地等25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至精钢构二期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李兴机械等8个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强化全要素保障,谋划申报中央预算内、政府专项债等项目26个,获得上级资金支持6.2亿元。
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支撑。该区夯实园区发展“主阵地”,编制大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上窑工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二期控制性规划,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4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3.9万平方米,签约入驻企业9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上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及新建项目8.2亿元“亩均英雄贷”获批放款;园区土地集约节约用地评价方案编制完成,清退“僵尸企业”7家,盘活低效用地560亩、厂房5.5万平方米。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新建园区支路3条、污水管网5.8公里。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该区扎实开展“优环境、促发展”系列活动,14项营商环境重点指标不断提升,解决企业问题631个,满意度居全市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加大财税金融助企纾困力度,新增减税降费3.1亿元,财政兑付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组织招聘活动320场次,帮助企业招工740余人。9家企业上榜“淮南100强”,总量位居市辖区前列。
科技创新激发澎湃动力。预计,该区全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6家。新增发明专利3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5.2%,居全市前列。大唐电力成功创建省级新能源研究平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至7家。步瑞吉、富华服饰获评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唐兴科技接连下线“沂蒙一号”盾构机、“秦山一号”隧道掘进机和“天马岛二号”盾构机,一举填补省内民营企业的空白,为大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再添“大国重器”。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2023年,大通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支出民生资金6.5亿元,占财政支出85%。筹集资金1亿元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以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全区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放心水”。实施公办幼儿园改造提升等13个教育重点项目,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通过省级评估,获评省级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提升民生温度。该区高质量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涉区35项任务全部完成。新增城乡老年助餐点11个、区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所、村级养老服务站7个,为老助餐9.4万人次,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08户。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598.7万元。新增全民健身路径3套,体育健身设施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备案11家托育机构,新增幼儿托位249个,申报示范性托育机构1家。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280个、汽车公共充电桩100个。打造市级“工会驿站”50家,建成瀚城社区“零工驿站”。组织“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活动698场。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焕发活力。该区统筹推进“三城联创”,完成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增“席地而坐”城市客厅1处。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经验做法获市政府高度肯定并向全市推广。51家单位获评市级文明单位,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新建55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448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九龙岗南门口片区等2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惠及2364户群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