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带动就业 共享“家园红利”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唐家林 实习生 张 宁

版次:02  2024年02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村帮村,邻帮邻,亲朋好友一路人。这些年,我们公司在江苏、上海、新疆发展了很多业务。我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以及附近乡村的村民安排到公司里工作,并联系和举荐到其他行业有600多人。让他们在乡村振兴路上共享‘家园红利’大蛋糕。”

春节期间,凤台县关店乡陈庙村村民王文果邀请务工返乡人员欢聚一堂。人们纷纷介绍2023年收入情况,谋划今年务工打算,并互相推荐就业岗位。王文果还向记者介绍了这些年安排的就业情况。

凤台县关店乡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村民的家园情结,村邻互帮互助,扩大就业岗位,村民生活水平、乡村经济发展都得到巩固和提升。据了解,目前,全乡在外务工村民有91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靠“邻里圈”“朋友圈”“亲情圈”等关系安排的就业岗位,这种就业方式对岗位稳定、收入保障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在江苏昆山市花桥镇,有300多名关店乡陈庙村村民在那里从事物流、环卫、运输、服装加工、饮食等行业,那里被家乡人誉为“陈庙街”。

“我去昆山有8年多了,现在,我已经承包了6个小区物业管理以及设施改造、公共服务等业务,安排家乡120多人从事各类工作,家乡人越来越多,大家团结一致,互相交流,互相推荐生意,经济收入都还可以。”陈庙村村民王世界开心地向人们聊起自己的创业经历。

“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乡村熟人社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乡村文化秉承,这种团结生成的‘家园红利',对于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邻里的互助等意义重大。我们充分挖掘这一优质资源,推进‘家园红利’的累积,让村民共享其带来的实惠。”该乡文化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关店乡蔡庄村,村民宋德玉一边驾车到集市购买春节年货,一边和人们谈起自己和本地村民在外务工情况。“老乡见老乡,就靠大家帮。我们在昆山市花桥镇搞服装加工好几年了,也是通过邻居的联系帮助安排了就业。家乡人帮助安排住宿,搞服装加工技术培训,联系订单业务,让我们都有工作干、有钱挣。据我了解,这个镇专门从事各类服装加工、文具加工、玩具加工的有300多人,很多人年均收入都在20多万元,不少人在昆山市买了商品房。”他还告诉记者:“春节后,我在凤台县丁集矿集市和关店集市租了20多间闲置房,做服装、玩具、雨伞等零散件加工,把江苏那边的业务延伸到老家,让家乡年纪大的人也有活干有钱挣。”

“我们还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家风文明教育、评选好邻居、关店好人等工作,弘扬团结互助精神,传承朴实的乡村文化,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特别是把握好春节在外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团聚的机会,办好经验会、交流会、诸葛会,为村民推荐就业岗位,提供挣钱门路,并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就业本领。”关店乡纪委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