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绘瓷,以姿作影。这就是瓷影。
舞蹈《瓷影》,堪称央视春晚的压轴,又可谓艺术创作的扛鼎。用一抹素色,作瓷之底色;用一丝青意,作舞之神韵,用心演绎那场传世千年的造瓷情景,醉了时光,美在人间。
造型之美
《瓷影》是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节目,选自舞剧《唯我青白》。瓷影映青,淬炼出光洁温润的质感;以舞绘型,展现出清新脱俗的型美。舞蹈以青白瓷为题材,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表达青白瓷传承千年的独特魅力。
舞蹈《瓷影》是继去年《碇步桥》后的又一惊喜。此舞不仅仅是对青白瓷的简单模仿或是再现,而是深入到了瓷的灵魂,通过舞者的每一个凝望、每一个伸臂、每一个弯腰、每一个转身,仿佛都在讲述着青白瓷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舞者身姿曼妙,如同瓷器上流转的光泽;动作轻盈,好似造器时护理的温柔。“旋转”是舞段的点睛动作,模拟瓷器成型的动态,有时轻盈婉转,有时高昂翻腾,展现出至简色彩下的器型之美,形态与韵律俱佳,婉约与激昂兼有,给人以美的享受。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特别是领舞孟庆旸和左思远,俏丽动人,处处透着惊艳,她们以沉稳的古典气质与出众的舞蹈功底获得观众赞誉与喜爱。
服饰之美
《瓷影》在春晚舞台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如果说此舞以造型之美取胜,那么服饰之美更让其增色无限。《瓷影》的演员服饰,质地薄而有骨,外观柔而有泽,既彰显了作品的艺术个性,又增强了人物的感染魅力。
青白瓷是我国宋代时期的主要瓷器作品,具有胎质细腻、体薄透光、釉质晶莹、如冰似玉等特点。干净素雅的色彩美是《瓷影》的亮点之一。影青之美,美在色泽。舞者采用梅瓶形态的宋代“山口冠”头饰与“三白妆”元素,纤丽轻细,清新淡雅。演出服装在色彩上的着墨颇见功夫,提取“青”“白”这两种传统“正色”,青中泛白,白中见青,凸显了青白瓷“光致茂美,素肌玉骨”的特点,同时采用中式腰封,绘以传统纹样,又具现代风采,尤其是“拖尾”的设计犹如青白瓷的“窑汗”,展现出大繁若简的东方美学,令人佩服。
“千年窑火不息,青白之色长存”。《瓷影》用当代审美回应了瓷器背后的匠心传承与创意涌动,展示出青白瓷柔美含蓄的东方之神韵。
音乐之美
《瓷影》就是《瓷影》。除了舞者们用绚烂之身勾勒出一幅瓷器塑造的美妙画卷,人们尤被那动人的乐曲所吸引。随着音乐的低昂缓急,舞者姿态的起承转合,那如梦如幻的旋律,仿佛穿越千年,让我们与历史对话。
舞蹈的开篇便把古筝古琴两种乐器做了叠加,既有韵味,更有律动。领舞的“旋转”,伴舞的“响应”,一动一静,步步生莲,将观众徐徐带入音乐的情境之中。接下来,舒展、扭转、起伏、涌动,然后主题性音乐随之释放,尊贵宏阔,酣畅淋漓,终于一气浑成,像久潜的群鲸,似展翼的雏鹰。这种舞姿,这种乐曲,比较轻盈,比较雅致,但又不失厚重,也不失精美。我们会不知不觉融化在音乐中,仿佛自己瞬间化成了音符,也化成了青白瓷。于是,灵魂伴乐而舞,情感随曲升华。
作曲家吕亮曾说,音乐固然重要,但要为舞剧服务。舞剧的音乐永远要恰到好处,给演员留足空间,让演员愿意尽情起舞。《瓷影》做到了,而且做得极好,好像每个人物都活在音乐里。
背景之美
舞台前面是20位舞者优雅起舞,舞台幕布上是4个青白瓷造型如真,加之蓝色光效,仿佛引领观众走进了宋代的瓷器作坊。舞者用娴熟的动作将制胎、修坯、施釉、彩绘、烧窑等工序展示无遗,妙到极致。
宋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堪称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因其质感独特、色彩鲜明和内涵丰盈而备受世人瞩目,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繁荣与辉煌。《瓷影》把舞蹈之美与幕画之美,巧妙耦合,使之相得益彰,共绽奇彩。观望幕景上的青白瓷,虽然形态各异,大小有别,但却有共同的一面,那就是胎如凝脂,莹润纯净,传递给我们一种端庄、清秀、恬静、淡雅之美,完全符合大众乃至文人雅士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烘托之下,那些青白瓷好像从幕布上缓缓地走下来,与每位舞者融为一体,每个舞者都是姿美的青白瓷。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舞蹈收尾时,幕布上呈现峰恋起伏的远山,寓意先人制造的青白瓷通过贸易而影响世界,中华文明传遍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创意之美
《瓷影》不愧为艺术殿堂中的精品,它以舞蹈形式实现了对青白陶瓷文化的巧妙破题。这里不仅仅是一部舞剧,更是要借青白瓷这个题材进入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去,探索凝结于土火之功中的千年匠心和文化底蕴。
舞蹈与瓷器,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在《瓷影》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我们不得不赞叹编导独特的文化创意和艺术功底。就像当年的一座苏州园林,却在有限的空间里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融合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瓷影》亦然。编导把舞蹈、服饰、音乐、美术等诸多文化元素,综合展现在舞台的2分钟40秒以内,器型之美,青白之韵,乐曲之妙,视觉之盛,可谓一舞绘千年。这种结合,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重新解读。
舞姿翩跹,引梦千年;青白传情,再现盛景。《瓷影》,一半是历史,一半是艺术,让我们在这里见证了一场瓷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