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邻居的好“闺女”

——记淮南市公安局大通分局大通派出所副所长陈月英

版次:02  2024年02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人物名片

陈月英,15年如一日,全心全意扎根基层派出所。先后获得“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寄语

20多年的青春是那一抹藏蓝色,在从警的第三个十年里,我将继续把老百姓当亲人,甘做辖区群众的警察“闺女”。

“段奶奶,这是您最爱吃的芹菜猪肉馅饺子。”2月2日,陈月英带着包好的水饺,来到80多岁的段胜昌家中,和老人一起过小年。

段奶奶喜欢吃饺子,陈月英就打听她喜欢的口味,时常备好材料上门“蹭饭”。在老人的心中,陈月英就像是她的亲闺女。

2009年,做了9年法医的陈月英来到淮南市公安局大通分局大通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15年来,她用脚步丈量社区,在服务群众方面做加法,竭尽全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朝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群众满意幸福”的目标努力。

社区民警是公安系统最基层、最接地气,直面群众的警种之一,主要任务是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等基础性工作。

“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想做实做好社区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陈月英告诉记者。

陈月英负责的居北社区是老旧改造小区,空巢老人和孩子多。刚到社区的时候,老人们一看见她就喊“警察领导”,陈月英浑身不自在,决心要改变这种称呼。每天,她都会去社区里转悠,和大爷大妈们拉家常。时间一长,“警察领导”变成了“警察同志”,但陈月英还是觉得有距离感。

居民王克雨家使用液化气,换气不方便,陈月英便记在心里,一到时间就联系换气师傅上门换好。居民周相兰独自带着12岁的孙女生活,祖孙俩仅靠低保度日。陈月英立即组织派出所民警开展帮扶慰问,定期到周大娘家走访,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坚持就是十来年。如今,周大娘的精神头好了很多,孙女的性格也很开朗,成绩优异。

一次,陈月英来到社区,有的老人直接喊她“闺女”,陈月英很欣慰,很喜欢“闺女”这个称呼。

社区工作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为社区民警的陈月英一直告诫自己,这些“小事”并不小,老百姓的事大于天,再小的事情也要放在心上,竭尽全力做好。

社区有一对80多岁的老人,之前一直跟着女儿生活,后来想跟儿子住,可老人的儿子儿媳却不愿意将产权归属老人的房子腾出来,老人一生气要去法院起诉,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陈月英先安抚好老人情绪,然后做老人的儿子儿媳工作。她前前后后上门跑了20多次,终于让一家人和好如初。

15年来,她调解过数不清的小矛盾、小纠纷,社区群众都称她是善断家务事的“芝麻官”。

社区工作重复单调,但如果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再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有所成就。

为了及时掌握社区人口动态信息,陈月英经常串百家门。有一次,陈月英去辖区网吧走访,一眼就认出一名正在上网的年轻人是犯罪嫌疑人。当晚,派出所和刑警大队民警就抓获该男子。

如今,社区民警对陈月英来说是一份光荣职业,让她和辖区老百姓共同度过许多难忘历程。群众一声“好闺女”,便是对她的最佳褒奖和认可。陈月英先后获得“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

(转载自2月5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