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过年

赵 阳

版次:03  2024年02月0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最看重的节日就是春节。过年时,天南海北的人都要回家。特别是父母健在的人,年龄再大,工作再忙,春节都要赶回老家,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除夕晚上的团圆饭。

今年赶在“祭灶”前,我就拖家带口回到了乡下。大哥接到电话,带着孙女迎候在村口。“祭灶祭灶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婆要衣裳,老头子急得打饥荒……”这是我们小时候吟过的歌谣,没想到,大哥的孙女也会唱。我故意问大哥,现在还有“打饥荒”的?大哥一愣,马上明白我是在开玩笑,弯腰抱起我的小孙子,兴高采烈地往前面走去。

祭灶一过,年就到了。

年到了,不但在孩子们的脸上可以看到,从大人忙里忙外的脚步声里也能够听到。看着这种景象,母亲挂在嘴边的话是:“年烘烘地了!”

祭灶这天是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是我们这里非常重视的一个习俗。传说灶王奶奶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仙,每年腊月二十四都要去西天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二十三晚上给她送行时,各家都要求她老人家“灶王奶奶上西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讲”,“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堵住她的嘴,这晚家家户户都要用山芋汁,熬些甜甜的“祭灶糖”。

祭灶过后,各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了。请“中堂”,买香蜡,选年画,购鞭炮……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着“年”进行。

“二十七,洗金蹄。”这一天,村里的公共浴池人声喧哗,大人孩子都要下水涮上一涮。记得我们小时,柴禾金贵,物资匮乏,村里根本没有浴池。这一天家家烟囱冒烟,大锅烧水,我们这些从进入冬季就没有洗过澡的孩子,把双脚泡进热水里,美美地洗了个干净。一般来说,经过一个秋冬,我们的脚上、膝盖上却结了厚厚一层灰垢。

腊月二十九是筹办年货的最后一天。对于有钱人家,年货早已备齐。但这一天赶集的人依然很多,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我留意观察了一下,明白了因由:敢情逛街的大多是像我这样回家过节的人!

腊月三十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一天终于被孩子们盼到了。两个小孙本来赖床,听见隔壁大哥孙女的吆喝声,一反常态地早早起床,不约而同地都换上了新衣裳、新鞋子。大人们开始蒸“花馍馍”,烀腊鸡、腊鹅和腊肉,准备晚上的除夕大餐。中午喝“鲜咪汤”。“鲜咪汤”由鲜鸡杂、豆粉等构成,鲜美无双。下午,一家一家贴上了春联,门前挂起了灯笼,眼前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为了讨个好口彩,有的人家贴春联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现在都在年三十这天贴春联,但在我们小时候,也有在年三十前就贴春联的。“年关”其实也是个讨帐还帐大关,对于还不起帐的人家,差不多都在年三十前早早贴了春联。贴了春联,就是说这户人家已经在过年了,讨帐的人应该让人家过个愉快顺心的年,一般都不再上门打扰人家。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看着满桌丰盛的菜肴,我与母亲和大哥唏嘘不已,感慨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已不能理解我们当初对这顿饭的期盼程度了。那时候,经常是上顿不接下顿,但这顿饭是一定要让全家老小吃饱了的。母亲说,她的公公、也就是我的祖父,一辈子忠厚老实,为人处事宁愿委屈自己,不愿有负别人,就连在家里也是这样。我们一家人口众多,做饭时经常不是做多了,就是做少了。饭多时,祖父就说:“今天胃口好,再来一碗!”可在饭少时,祖父就会说:“今天不饿,早打饱嗝啦!”年三十晚上也是这样,总是等孩子们都放下碗筷,再把自己的肚皮撑饱。这些年,我们延续着传统,每年春节都回家过年,母亲总会眼噙着泪,笑眯眯地跟我们说起这样的往事。我们一边听着,一边打趣母亲,再也不用学着祖父那样,变着法儿省饭省菜让孩子们撑爆了。桌上的菜肴,一年比一年增多,但传统的几道菜一直不少。比如说要有马齿苋。这种菜也叫“长命菜”,预示着家人长命百岁;再比如说要有鱼,鱼谐音“余”,预示着家里年年有余。记得小时候好像看见邻居家有一只木刻的鱼,在年三十晚上的饭桌上,邻居常常把它盛在碗里端在桌面。不管怎么说,每家每户这一晚的饭菜都要变着花样尽可能地丰富些,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席间,一家人彼此说着一些祝愿的话,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我们老家的除夕,至今保持着“守岁”习俗,表示年老的人舍不得时光逝去,年轻的人希望老人延年益寿。过去,夜里很冷又不能睡觉,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放个“火盆”,一家人围成一圈烤火取暖。现在,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空调,室内温暖如春,我们弟兄几人陪着父母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荧屏里花团锦簇,闪烁着天南海北闹新春的喜庆场景。上午才从上海赶回老家的弟弟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爸老妈喜欢旅游,趁着走得动,应多出去走走才好。母亲动了心,说隔壁五叔家今年就是把老人接去城里过节,说是体验一下城市里完全不同的节日氛围。我们赶着话,询问父母愿不愿意也去外面看一看?当即达成共识,由休假的弟弟在节后先接父母到沪,然后“南下避寒”,过一把春节期间“候鸟”的瘾!

大年初一早晨,村里家家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每家下锅了的饺子里,有两个包有硬币,这两枚硬币被称作“元宝”。谁如果有幸吃到了“元宝”,预示着一年都会大吉大顺。孩子们睡得晚,但经不住“元宝”的诱惑,听说饺子出了锅,都起了床。谁吃到“元宝”,比得到“压岁”红包还开心。往往大人吃到了“元宝”,就悄悄地放回饺子里去,夹给孩子,让孩子欢心。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正是一年农事最闲的时节,村人的主要活动就是拜年走亲戚。平时里,大伙都铆足了劲发家致富,整天忙成得连轴转,难得这段时间好好玩玩。有人组织了舞龙队、庐剧团等民间娱乐组织,村头农民文化乐园里天天锣鼓喧天。惹得我的两个小孙子恋恋不舍,回城后多次提起,还要回“太奶”家里“看大戏”。

曾几何时,我们曾担心年味会越来越淡。这次回乡过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随着我们的国家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年俗得到不断丰富,既有记忆的传承,也有时代的体现。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新生命,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年味只会越来越浓。